有消息说,新成立的上海报业准备推出一款名为“上海观察”的资讯类产品。这算是上海报业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新媒体产品,我四处打探了一番。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这个产品走的路径是收费模式:月费10元或年费100元。其特点在于非新闻类非纸质类,只聚焦于观点、评论和分析,运行于PC、手机与平板上。 在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之前,我就听说当时的解放集团有意做一款所谓“新媒体产品”,故而,确切地说,这是延续解放当时的运行步骤,倒不是上海报业成立之后的新媒体动作。时下,新闻类产品极多,这一款聚焦于主观看法的原创性质的资讯产品,倒是值得一观。但问题在于:收费模式行得通吗?第二个问题是:包括微信在内的各种公众账号大行其道,大量的单体资讯类APP日活率惨不忍睹,这个APP能有多少活跃度呢?
关键看,用户为什么要缴费。或者说,收费的名义是什么。 在数字疆域中,让用户为内容买单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只有三种情况下是可能成立的: 1)所谓网络文学的长篇连载小说; 2)非常特殊的小众的需求,比如说调研报告; 3)明码标价的纸质书打折卖电子版。 上海观察这款产品显然不属于一和三,是不是属于二还要看具体的内容。而且,收费内容面临着盗版的威胁,虽然从道理上说可以去打击,但打击行为耗时耗力,还没等打击成功,就已经被活活拖死。 故而,在我看来,走用户付钱来阅读内容,这条路基本上是条死路。即便借助于一些行政力量——我听闻的消息是,经由征订路径,该产品尚未面世,已经搞到了13万收费订户——依然是个小众产品,后续想要做大并不容易。征订是付钱的人不看,看的人不付钱,最终真正意义上的活跃度会很成问题。 有没有第四种可能? 国内EMBA收费不菲,但依然有人趋之若鹜,其实很多交钱的“学生”心知肚明的一点是:EMBA说白了就是混一个圈子。进入这个圈子的金钱门槛极高(大概是明码标价最贵的一种了,呵呵),但“学生们”并不在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卖圈子的案例。至于到底学到了什么,那是搂草打兔子,顺带手的事。 对于一个用户来说,10块钱一个月当然不是什么大钱,但如果说是ta让付钱换取内容,哪怕就是1块,ta都会觉得很贵。但如果是10块钱作为一个门槛,混入一个圈子,这10块钱显然相当便宜。其实互联网圈子里有很多在茶馆、咖啡馆的聚会,都是要参与者自行买单解决饮料问题的。我的一个朋友在张江一个咖啡馆里搞系列讲座活动,到场的人免费听内容付钱买饮料/简餐,两周一期,已经搞了145期,可见圈子生命力之旺盛。 我还有一个朋友,最近在捣鼓他的创业项目:一个众筹平台。我在他的平台上尝试性地众筹预售一本计划明年出版的书。不过,我这位朋友跟我说,我这类众筹其实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真正寄希望的事情大致是这样的:上海观察究竟是做出一个纯资讯类产品呢?还是做出一个以资讯为皮圈子为实的社交媒体类产品呢?这就完全看后续的具体运营。老实讲一句,用10元/月的代价仅仅去看一些资讯内容,看似运营不费时费事,但要从长久角度而言,非常艰难。只有费时费力的延展到线下俱乐部、圈子、活动之类,或许才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佚名 源自:中国广告网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