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世界最老的科学社团和出版商英国皇家学会都公开表示,将创办自己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杂志,并预期与今年内上线。
无独有偶,就在情人节当天,知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主办者兼出版方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宣称,计划将于2015年推出在线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至此,国际学术期刊的最后一个巨头终于也抵挡不住OA市场的诱惑。不少学者却存疑,学术领域的数字出版市场“跑马圈地”将进入高潮,这将为学术界的知识开放存取带来更多的便利,还是形成“付费灌水”之地的垄断?
危机感迫使他们去分抢市场蛋糕 对于读者而言,开放存取意味着获取学术信息更迅捷、自由。而对于出版商来说,在开放存取声势日渐浩大的今天,危机感迫使他们不得不去分抢一块市场蛋糕。正如皇家学会会长保罗·诺斯所言,“随着出版模式不断演化,我们也不能落伍。” 这回《科学》推出自己的OA期刊,也是另一种拓展疆域、强化垄断的手段。根据汤姆森路透的报告,在2002年,通过开放存取发表的论文数量只占全部市场份额的2%,而到2013年,这一数字已经蹿升至11%。 上海理工大学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张博告诉记者,DOAJ(OA期刊文献检索系统)至今已收录了5691份OA期刊,而2007年,这个数字还只有一半多。早期的开放存取期刊大多由高校、科研单位组织,而现在则是出版机构自动试水。通过创办OA期刊,出版机构在探索新的出版模式的同时,也推进了整个网络数字出版的发展。 如今,一份国外期刊的赢利模式大致包括:杂志销售、作者付费、广告、增值信息服务,以及部分衍生产品。张博认为,这正体现了传统经济向互联网模式转型的尝试。但是这一模式并不为那些老牌的顶级学术期刊的东家所看重。 去年12月,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生物学家兰迪·谢克曼曾宣称,以后将抵制《自然》、《科学》和《细胞》这三家“世界顶级科学杂志”,原因是“这些期刊积极策划自己的品牌,想尽办法扩大期刊的销售量和订阅量,而不是鼓励科学家对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做出研究”。谢克曼以他主编的《eLife》为例,表示开放存取或许是更好的学术交流渠道。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长期关注开放存取,在他看来,大牌期刊拥抱OA,对科研者而言是一个福音。他坦言,相较于传统期刊,OA期刊的空间容量大得多,发表也相对容易,为众多科研者提供了更多分享学术成果的机会。由此可见,OA期刊很可能吸引更多的国际大牌期刊加入其中,并成为期刊杂志媒体发展的新思路。
作者:佚名 源自:广告买卖网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