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商业:腾讯欲重塑QQ 押注移动社群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9/6 11:54:31)
移动社群的魔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社会学角度看,人对于社群是有着强需求的,而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使得社群能够轻松形成并产生巨大影响力。那么,有了工具,社群将如何实现商业化呢?
“吴晓波频道”、“逻辑思维”、TFboys是被人津津乐道的做大了社群经济的典型案例。
吴晓波在与媒体交流时透露,“吴晓波频道书友会”目前已在全国81个城市建立了QQ群,总人数超过了3万。在过去一年中,仅上海书友会就围绕创业、理财、户外、旅行、阅读成立了5个兴趣小组,并开展线下活动超过300场,并已与孟京辉话剧、晨光文具、天天果园等尝试开展盈利实验……
“社群是互联网送来的最好的服务。有了QQ以后,人开始摆脱真实的身份、地域的局限,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面重新构建你的朋友圈,重新设定你的身份,重新建立你的社交关系和商业关系,我觉得这是互联网在过去十几年里面带给中国一个最大的变化。”吴晓波说。
吴晓波坦然自己做了多年的财经作者,但过去并不知道读者在哪里?借助QQ、微信等社群平台,让自己真正认识了自己的读者。借助社群的力量,他完成了过去无法想象的事情,比如去年的“咖啡馆改造计划”、“巴九灵创业公益金”、“年货众筹”……尽管目前试水的这些都是公益性的非盈利项目,但其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在商业上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金矿诱人 群主不用只当“活雷锋”
微博、小米、韩流让整个中国商业社会体会到了粉丝经济的诱人,但粉丝经济在本质上还是精英领导世界的虚拟再造,而社群则是自生长体系。从粉丝经济到社群经济,显然后者更接近我们真实生活模式的,也会一个更大的商业金矿。
目前,腾讯社群体系中,已存在数百万个母婴群,数百万个行业交流群,数千万个同学群,办公群页覆盖30万个企业,运动群也已覆盖数千万运动爱好者。汤道生透露,目前“相近的兴趣和爱好”是社群建立的重要因素,占比66.4%;第二是同事朋友类关系群,占比30%以上。
而从另外一个维度上,汤道生认为社群还可以简单分成两类:一是人群相对固定的、认识时间较长的熟人社区;二是基于共同兴趣或者带着共同目的的陌生人社群。在陌生人的社群里,除了情感的诉求以外,也有一些比较清晰的目标,可以产生商业价值的社群。这意味着占比超过六成的、因为“笑点一致”而在一起的兴趣爱好社群有着商业化的巨大潜质。
确实,任何没有盈利模式的产品和服务最终都不会长久。过去,群主往往是“活雷锋”的代名词,群成员对其的回报也只能是点赞和么么哒。在汤道生看来,在如今这个移动社群时代,玩法会更多,商业机会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