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命:新闻客户端的路,如何才能越走越宽?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9/6 13:30:37)
据比达咨询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新闻客户端用户在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的渗透率为59.6%,用户规模达4.95亿。我算是这个领域的长期观察者了,每年都会写一篇关于新闻客户端的文章。新闻客户端在产品端走过了旷野,结束了独树一帜的时代,来到了同质化的当下。在市场端,好比走上了独木桥:空间已被占满,外来者难以踏入。而对于拥挤在“独木桥”上的各家新闻客户端而言,比看脚下更重要的,是看看前方,“独木桥”的本质在哪里?这条路,怎么才能越走越宽?
先来审视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人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客户端?
用户使用新闻客户端的目的,显然是解决资讯需求。问题是,目前市场上负责提供资讯的产品太多了。无论是新闻客户端、微信朋友圈、陌陌、遇见,甚至某些“很好看”的视频直播平台……仔细观察,人们需要的资讯尽管林林总总,但归结起来无外乎两种:
1.我感兴趣的资讯(已知的兴趣);
2.我不知道我感兴趣的资讯(未知的兴趣)。
根据这样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目前移动端的资讯呈现形式分成两种:
满足已知兴趣需求的:大部分timeline类产品,新闻客户端订阅功能/朋友圈/微博/Facebook/QQ空间/豆瓣说说/知乎……
满足未知兴趣需求的:新闻客户端推送功能/好奇心日报/Facebook新闻平台/Flipboard/豆瓣手机版/知乎日报……
两种资讯需求,催生了两种不同的产品形态,比如知乎和豆瓣。当下,一些产品开始试图将两种资讯需求融合起来,同时满足用户的两种需求,比如Facebook和一部分新闻客户端。
相对于Facebook不断地在timeline中塞入聊天、图片、视频、广告,以及新闻报道,一些新闻客户端则尝试把条条框框的新闻展示页变的更加灵活。比如,百度新闻客户端利用搜索引擎的技术优势,允许用户自主订阅任意关键词,将包含相应关键词的新闻集中呈现,还可以调整推送频度的高低。澎湃开通了“提问”模式,增加了兴趣得到满足的渠道。
第二,现有新闻客户端面临怎样的困境?
新闻客户端面临的最大矛盾,是有限的新闻资源和用户无限的资讯获取兴趣之间的矛盾。当一个人的信息获取形式被规范在“新闻”的框架下时,多半可以认为他获取的信息是比较高质量且有效的。社交媒体则不然,就像“你永远也不知道谁会成为下一个代购”,你也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注意力会被社交媒体摧毁到什么程度。对新闻客户端来说,解决的方法,就是向社交媒体学习,在有限的新闻之外,持续提供高质量、高贴近性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