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华:互联网上哪里有什么“熟人”社交?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9/11 10:25:47)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应用都开始盯上社交,包括出行、借贷、购物、甚至读书,好像只要靠上社交这棵概念大树,就都可以有光明的未来。
在原来的互联网概念中,很少提及所谓的“熟人”关系,而是以“强关系”和“弱关系”来区分。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提出来的人际关系理论,强关系最有可能产生于家庭成员、同事、同学等之间,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较多的互动机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有较强的情感维系着,因此,血缘、地缘,都是强关系的典型代表,而弱关系是指见过一面或是被人无意间提到的一个人,人与人之间联系较少,可能只是聊过几句或仅是打过招呼,并没有较强的情感维系在一起,并且互动的机会也很少。
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引下,很多人认为Facebook、人人网、微信等社区里的关系是强关系,而很多基于陌生人的社交应用里的都是弱关系,也包括微博、豆瓣等等。大多数分析认定,强关系的利用价值更大,可以依靠这种关系发展很多黏性非常强的应用,还可以利用口碑营销,所以,微商出现了,借贷宝也出现了,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区O2O们。
不过,这种关系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怎么被提起,而是被中国理论家改造成了所谓的“熟人”关系。各路开发者、创业者、投资者们纷纷将目光盯上了“熟人”,甚至开始利用这种熟人之间的信任。
既然是熟人之间的互联网应用,那就天然具有熟悉的价值。据网络上的解释,“ 熟人”是指彼此比较熟悉,曾经打过交道,有一定关系的却又不是十分密切的人。熟人就是介于陌生人和亲人(血缘、婚姻、道德、伦理)之间的一种超自然人脉关系。
于是,我们不得不说,我们在用“熟人”和“陌生人”将原来的“强关系”与“弱关系”进行了概念偷换。熟人一定是强关系,陌生人一定是若关系,弱关系一定不是熟人,但强关系并不一定是熟人。我们用强关系的市场价值却当成熟人关系来衡量,是故意的夸大与歪曲。
有一家号称从事熟人关系之间的借贷应用的APP,前一段闹得火热,但注册之后才发现,前前后后添加的若干好友,基本都不认识,不要说对人不了解,就是那姓名也都一点印象都没有,更加谈不上信任。在这样的“熟人”之间进行的毫无信用评估的借贷,几乎是骗钱差不多。
有人说,微信、QQ中应该都是熟人吧?对于很多老实巴交的小用户来讲,可能只有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好友”,这样的用户的微信朋友圈和QQ好友基本都是熟人,几乎都是亲戚朋友、同事邻居,最差也是孩子同学的家长。这种熟人社交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几乎没有多少商业价值,也并不是那些所谓的熟人互联网应用的目标用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