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告吸引人,但最后却没有买?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9/11 10:39:51)
试用机会:
让用户可以提前试用产品,降低选择失败的时间风险
比如鞋子电商美捷步,允许顾客同时选购3个不同尺码的鞋子,并且免费退货其中2个。
营造熟悉感:
比如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推荐,并说明——这是你习惯已久的产品。
4、社交风险
风险来源:用户使用了某产品后,担心自己会失去别人的认同,或者损失自己的形象。
比如静心助眠口服液常年定位“更年要静心”,虽然产品有效,但是给人一种负面印象——“大众喝静心,我会被人觉得是犯了更年期症状。”
再比如零度可乐(无糖)曾经主打“减肥”,推广困难,因为当众喝零度可乐,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瞧,那是个胖子,喝零度。”
很多产品虽然功效很强,但是因为给它的消费者带来的负面印象,提高了他们的“社交风险”,从而销售受到限制。
那么怎么办呢?
如果你参照一些营销成功的“功效型产品”,比如健身房,就会发现:
它们从来不会说“健身是为了减少肥胖”,而是会说“健身是为了拥有更好的身材”。
它们的广告中并不是饱受肥胖等身体问题困扰的人,而是身材超棒的健身达人。
它们呈现的并不是“健身前的问题”,而是“健身后的收获”。
所以,减少社交类感知风险的解决方案:扭转消费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广告诉求变“消除负面”为“提升正面”。
除了变“消除负面”为“提升正面”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扭转消费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从而降低社交风险。
比如小米手机初期喊“为发烧而生”,从而减少了购买廉价国产手机的“没面子感”,降低了社交风险。
“我买小米不是因为我没钱,而是因为我是发烧友。”
总之,你需要仔细衡量:我的产品是否存在社交风险,可能会强加给消费者负面印象?
如果有的话,你需要想办法减少,否则不论广告多么有创意,最终还是可能真实销量不高。
5、心理风险
风险来源:使用某个产品不符合消费者的自我印象,让消费者产生“内疚感”、“亏欠感”、“丢失道德感”等心理负担。
常见于各种享乐型产品、奢侈品等,比如:
玩电脑游戏,我是不算太放纵了?
烟酒类产品,我太对不起自己了?
奢侈性消费品(豪华餐厅等),我太浪费钱了?
常见解决方案:倡导享乐、放松的感觉,减少消费者心理负担。
板城烧锅酒的广告:“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
几乎所有的啤酒广告:爽快、放松、狂欢的感觉,减少心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