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97_45px;
资讯中心
企业理念
Corporate Philosophy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为什么广告吸引人,但最后却没有买?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9/11 10:39:51)

  试用机会:

  让用户可以提前试用产品,降低选择失败的时间风险

  比如鞋子电商美捷步,允许顾客同时选购3个不同尺码的鞋子,并且免费退货其中2个。

  营造熟悉感:

  比如根据用户过去的行为推荐,并说明——这是你习惯已久的产品。

  4、社交风险

  风险来源:用户使用了某产品后,担心自己会失去别人的认同,或者损失自己的形象。

  比如静心助眠口服液常年定位“更年要静心”,虽然产品有效,但是给人一种负面印象——“大众喝静心,我会被人觉得是犯了更年期症状。”

  再比如零度可乐(无糖)曾经主打“减肥”,推广困难,因为当众喝零度可乐,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瞧,那是个胖子,喝零度。”

  很多产品虽然功效很强,但是因为给它的消费者带来的负面印象,提高了他们的“社交风险”,从而销售受到限制。

  那么怎么办呢?

  如果你参照一些营销成功的“功效型产品”,比如健身房,就会发现:

  它们从来不会说“健身是为了减少肥胖”,而是会说“健身是为了拥有更好的身材”。

  它们的广告中并不是饱受肥胖等身体问题困扰的人,而是身材超棒的健身达人。

  它们呈现的并不是“健身前的问题”,而是“健身后的收获”。

  所以,减少社交类感知风险的解决方案:扭转消费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广告诉求变“消除负面”为“提升正面”。

  除了变“消除负面”为“提升正面”外,还有其他方式可以扭转消费者对自身行为的归因,从而降低社交风险。

  比如小米手机初期喊“为发烧而生”,从而减少了购买廉价国产手机的“没面子感”,降低了社交风险。

  “我买小米不是因为我没钱,而是因为我是发烧友。”

  总之,你需要仔细衡量:我的产品是否存在社交风险,可能会强加给消费者负面印象?

  如果有的话,你需要想办法减少,否则不论广告多么有创意,最终还是可能真实销量不高。

  5、心理风险

  风险来源:使用某个产品不符合消费者的自我印象,让消费者产生“内疚感”、“亏欠感”、“丢失道德感”等心理负担。

  常见于各种享乐型产品、奢侈品等,比如:

  玩电脑游戏,我是不算太放纵了?

  烟酒类产品,我太对不起自己了?

  奢侈性消费品(豪华餐厅等),我太浪费钱了?

  常见解决方案:倡导享乐、放松的感觉,减少消费者心理负担。

  板城烧锅酒的广告:“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

  几乎所有的啤酒广告:爽快、放松、狂欢的感觉,减少心理负担。
1234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东方红广场国芳写字楼16楼      联系电话:0931-8831301
传真:0931-8831301      网址:www.huobanmedia.com
关注我们:
  • 100_100px;
  • 100_100px;
  • 100_100px;
Copyrights © 2025 版权所有 兰州伙伴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陇ICP备09000722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