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时代,什么是阅读的正确姿势?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1/13 9:13:37)
诚然,算法的持续优化,使阅读App越来越智能化,个性化阅读提升用户获取信息效率和准确性。但如果片面地依赖社交算法,可能会造成狭隘的阅读环境,原因有三:
一、用户通过获取信息与世界同步,知道此时此刻全球大事小情是用户刚需,与自身喜好没有关系。二、用户喜好会随着个人近况转移和变化,甚至是随机行为;三、片面地依靠点击去追随用户喜好,并推荐“合适”内容,容易使用户阅读场景局限于自身关注领域,判断变得武断。
所以,当用户沉浸在个性化阅读时,应警惕可能出现的潜在危机,适当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通过阅读头部内容来增长见识,做到头部与尾部阅读兼顾,双方差异化和互补性强。
获取知识:还是多看点书吧
不得不说,手机阅读具有一种魔性,它迎合人性的弱点,轻松、不费神的特点满足用户即刻消费的需求,自觉投入大量时间,久而久之沉迷其中。或许,这是他们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但手机在无形中改变用户阅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数据显示,手机碎片化阅读时长每年以10%的比例快速增长,是纸质书籍的4倍,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手机阅读或将替代书籍?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智能手机的普及对全球PC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会发现手机远远不够,他们对更强功能、更大屏幕的电脑需求逐渐增加,PC产业将迎来复苏。
与PC产业类似,尽管短期内书籍销量出现下滑迹象,但长远来看,书籍销量增长大势所趋,根本原因在于书籍仍是用户获取知识的首选。移动时代,不少用户容易把知识与资讯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用户通过微博、微信、新闻App获取的信息是资讯,而不是知识,完整、系统是知识的主要特点,以一整套体系来解释世界,而不是以碎片化形式存在。新媒体在交互和传播上优势明显,更适合快速浏览式阅读,在资讯爆炸的时代,用户阅读手机时习惯匆匆浏览,即便是知识,也容易被当成资讯迅速加以处理。
便捷、快速、多元化等特点,使资讯碎片化越来越突出。数据显示,一篇微信文章字数最好控制在4000字以内,拇指滑动次数不超过4次,一旦超过4000字,用户将丧失阅读耐心。加上手机阅读通常在地铁、等人、聚餐等“垃圾时间”进行,周围环境嘈杂,用户难以静下心来读长文章,索性以碎片化方式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碎片化阅读改变思维方式并非危言耸听。当前大部分用户,尤其是80后、90后等年轻群体,他们的阅读不再以书本为主,闲暇时间几乎全部被手机阅读“霸占”,平时他们通过自由阅读获取知识变得相对匮乏,谈资也仅仅局限于碎片化资讯,久而久之,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也会呈现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