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和外交的角度看互联网行业的竞争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2/18 13:54:43)
小公司和这些知名的大企业和三巨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市场份额、管理模式、资源拥有度等几个方面。市场份额自不必说,从近两年BAT的大动作就可以看出BAT的市场占有率一直高居不下并且在不断上升,赚的盆满钵丰,资金自然也是不缺的。经历了十年的洗涤,BAT的管理模式虽说不上是绝对的毫无瑕疵,但和其它公司和企业相比,他们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管理方法和模式,对外接触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们这里所说的资源拥有度主要是指信息的占有量和对外链接的紧密度,简单来说,就是BAT的朋友圈相对于其它企业来说更广更高级。
二、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商场如战场,古人诚不欺我。古有冷战期间,法德可以摒弃前嫌推动欧共体的建立。今有58和赶集从竞争对手演变成合作伙伴。外交史上比肯斯菲尔德伯爵曾说“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十年来,58同城和赶集网相互竞争,相互“锤炼”,一直是业内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但谁能想到转眼之间两家相爱相亲了。追根究底是为了利益。
回顾历史,在两百多年的英美关系史中,姑且不提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英美两国曾两次开战,前后总共历时十年。在战争结束的18、19世纪,有长期面临着领土纠纷、商业利益纠葛、势力范围之争等一系列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但是两国从1895年开始两国的关系却全面和解,原因在于国际形势骤变,大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角逐,正在崛起的美国和开始走下坡路的英国寻求到了彼此作为竞争中的合作伙伴。甚至二战结束后,英国主动和美国站在一个阵营,承认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原因在于英国此时感受到了其附近的社会主义的苏联的扩张与威胁,而正愁于寻找防范苏联的盟友的美国也对英国这个合作伙伴欣然接受(部分资料来源于国际关系学报《从近现代英美两国“化敌为友”的身份转变看国家之间认同的形成》)。
同样的,在互联网行业企业的联合也是为了满足彼此的利益需求。那么合并对企业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还是拿58同城和赶集网为例,58同城的营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发布信息的商家贡献的“会费”,二是网络的广告收入。两项收入增长较为均衡,2014财年,58同城会员费和广告费收入占比分别为52.5%和47.2%;2015年Q2,两项收入同比增幅别为204%和87%,会员费收入占比上升到55.8%(数据来源于百度百家)。虽然过几年的形势小编无法猜测,但是不得不说合并的前期效果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