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对品牌商来说,在强势的微信之下,微信的广告品牌露出太弱。试问下,去年春晚,你都摇到了谁发的红包?或者说,摇红包的时候,你的关注点是“能不能摇到”,或者“摇到多少钱”,还是“这个红包是谁发的”?
这就相当于,金主花了大价钱,但用户并不领情,更多只是记住了微信红包本身。这个冤大头,换了谁都不能开心的当吧。所以,微信红包的玩法,可能更多的还是适用于熟人之间。
这么算下来,在微信红包、春晚和品牌商之间,最终只有微信红包自己变成了网红。原本的三方合作,最终变成了独角戏,想必就不太容易唱下去了。
有待雕琢的逻辑和大数据
稍微琢磨下,就会发现朋友圈广告的本身逻辑,是存在悖论的。
一个做企业品牌的朋友说,基本上,企业对各种广告形式的期待是这样的。传统的电视、电梯、地铁等广告用来刷知名度,移动端的广告则用来拉转化率。显然微信朋友圈应该算到移动端里。
但朋友圈广告目前采取的是CPM模式,按千次曝光计费。按照广告传播的理论,这属于品牌广告的模式,而不是效果广告。所以这么来看,朋友圈广告本身更适合品牌刷脸,而不是拉高转化率。
另外,一位做咨询的朋友认为,80、90后天然对外部链接不感兴趣,希望他们能够从Feed 信息流中去点击广告链接,本身是不现实的。最初的新鲜劲一旦过了,这种内嵌广告对他们来说就变成了强制营销。
另一个有待微信去完善的,是所谓的大数据精准投放。
在宝马、可口可乐和vivo广告上线的时候,微博和知乎就有过讨论,所谓的大数据精准投放,规则和算法到底是什么。因为很多土豪收到可口可乐的广告,不少学生则收到了宝马。以及,江湖传言pony马收到了vivo。
微信至今没有公开规则。考拉君一番搜索,最后也只找到了早期报道中的信息,就是四个维度,包括用户手机类型(即iPhone还是 Android)、用户年龄、所在城市(疑似只分了一二三线)、兴趣标签。
有地产开发商就曾表示,腾讯的数据公开不足够。他们希望腾讯可以基于客户的搜索行为进行筛选,比如关于楼盘信息搜索。但腾讯方面不愿意公开客户数据组成,并不能真正做到很精准。
最后附赠一枚段子,来自某位在科技圈颇为知名的朋友。有段时间京东非常频繁的在朋友圈推送广告。重点是,这位朋友吐槽说,“我明明都点了5次‘不感兴趣’了,为毛第六次收到了京东广告,这个大数据算法难道完全不在乎用户意愿?”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