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些专注于小市场的报纸满足了美国人关心自己所在社区的需要,与全国性报纸竞争并不激烈,所以付费墙模式也较有成效。
许多很早就设置了付费墙的报纸则是苦尽甘来。例如《华尔街日报》(1997),或者像《阿肯色民主公报》(2002)这样的地方性报纸,虽然长期以来不见起色,但由于一直坚持付费墙模式,并且保证了内容质量的稳定,所以读者的付费阅读习惯被逐渐培养了起来,付费墙模式开始逐渐见成效。
另外,不论大报或是小报,凡是能够提供优质内容的,在建立付费墙之后市场表现都不错。2014年10月,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编审陈宪奎对美国10所新闻学院的学者进行了邮件和电话采访,他们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美国报业建立付费墙,决定其转型成功的关键仍是建立付费墙后报纸所能提供的新闻内容价值,以及采用自媒体技术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
向谷歌要钱,不如修好“墙”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播渠道被极大地拓宽,原创内容被复制或剽窃的风险也大幅提升。在十分看重版权维护的美国,越来越多媒体踏上了维权之路。
2009年,谷歌确实成为传统媒体在版权问题上的众矢之的。
2009年,《华尔街日报》等传统报纸向谷歌等网络媒体发起了抗议,对其长期以来的“坐享其成”甚为不满。与此同时,美联社宣布将联合各家报纸发起一项行动,阻止未经授权的网站转载他们的新闻,并准备使用法律手段抵制网络盗版。
传统媒体对谷歌的指责主要在于谷歌新闻频道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转引他们的新闻和标题,侵犯了他们的版权。但谷歌对此的回应则是:谷歌只显示新闻标题和摘要,并附有消息来源的网站链接,谷歌认为这也是符合美国版权法的。同时,谷歌也认为,网站只是一个传播平台,真正该掏腰包的应是使用者。
对于传统媒体与谷歌的版权之争,2012年10月《经济学人》的一则评论认为,即使有些报刊从谷歌那里得到了报偿,要想让谷歌堵住报纸带来的收入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一位欧洲委员会的媒体研究专家表示,想让谷歌为文章付费,就好像“没收古腾堡(德国活字印刷发明人)的印刷机来阻止抄写员”。这则评论建议,报业人与其伸手向谷歌要钱,不如多在逐渐复兴的付费墙上下功夫。
从谷歌时代到脸书时代,媒体和平台之间的流量博弈依然在进行。当谷歌改变了其搜索引擎算法时,各大网媒就曾一致地出现“流量跌跌跌”;到了今年4月,脸书改变其算法,一夜之间,全球新闻媒体网站流量齐齐大跌。事实上,越依赖互联网巨头,跌得越惨。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