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在1990年银川召开的我国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我国著名新闻人蒋齐生和穆青分别提出了“图文并重”和“两翼齐飞”的新闻摄影传播理念。然而,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传统新闻摄影业既定的脉络和格局正在发生延展和位移。受互联网和自媒体冲击,加之大量公民摄影人、拍客和文字记者纷纷参与图片采集,一批经验丰富、设备精良、受报社长期培养的专业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传统新闻摄影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南方都市报》视觉中心主任王景春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个人都成了潜在的新闻摄影人,这导致对同一事件的多维度记录、多形态传播成为必然。传播渠道的改变决定了传播方式的改变,势必影响到传统新闻摄影的生产。”
“摄影记者多年来承担着‘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档’的社会责任。我不愿意看到新闻摄影界的精英纷纷逃离。”河南《大河报》摄影部主任陈晓东感慨地说:“我们一不留神被通讯工具‘打劫’了。如今,许多信息平台获取资讯、采集图像的渠道都来自同一个终端,手机的智能化使摄影迎来空前繁荣,影像呈现爆炸式增长。相形之下,我们用几万元的摄影器材生产的图片却连续10年没有涨价,一张新闻图片卖给网站仅有20元左右的稿费,传统媒体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全媒体时代的“一专多能”
当前,纸媒纷纷选择了媒体融合的发展道路,“中央厨房”式、“蓄水池”式的综合编辑部纷纷建立。在新媒体语境下,专业摄影记者如何在多元媒介的强势冲击下突围,纸媒新闻摄影部如何在媒介融合中赢得更大生存空间,显得尤为紧迫。
谈及摄影记者的出路,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法制日报》摄影部主任居杨建议,摄影记者应该走新闻摄影的深度化道路。她说:“如今传统媒体第一时间发稿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独家新闻已成奢侈。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过度依赖文字记者,甘当配图师傅的摄影记者的路将越走越窄。摄影记者光靠勇敢冲到新闻现场,拍摄焦点清晰、曝光正确的图片也远远不够了。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摄影记者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所在媒体的优势,提高素养,增加知识积累,进行深度采访和跟踪报道,力争把图片拍得有深度、有温度、有细节。”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