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电影广告与电影植入广告的多维差异性
(一)制作手法
微电影广告是先资本介入,后电影创作。它可以理解为由广告主先付费,将产品、品牌形象、产品服务、商业活动等作为叙事元素,结合到电影故事创作之中。微电影广告是综合运用影视创作手法制作的微型故事短片广告,属于命题式电影的创作。
电影植入广告是先剧本后广告植入的制作手法。编剧根据资本要求,以及广告主对播放频率的要求,寻找符合剧情发展的植入方式,它是一种策略性的植入。商业为电影提供活力,但是不能改变电影创作初衷的艺术追求,编导可以在不影响电影艺术性的基础之上,软性植入广告,达到艺术与商业双赢的目的。如果硬性广告植入,将严重影响电影的结构与艺术性。商业广告资本要求改变电影创作,在当今电影界鲜有发生。根据美国电影协会的数据分析,2013年全美500部电影之中,只有30部,因为广告商业资本的介入,修改了剧本和拍摄方向。
(二)广告呈现与诉求方式
微电影广告主要通过演绎独立的故事来传达广告的诉求,一般采用的是感性诉求,以情感诉求为主。每一部微电影广告有着独立的故事剧情,整部影片围绕着广告诉求展开,它不可能在电影中对产品或品牌作过多陈述。一般而言,微电影广告只是将品牌的内涵精神编入故事中,通过故事情节拉近产品、品牌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并产生共鸣,让受众对其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提升对品牌的忠诚度。它是一种诉诸情感的“暖性”诉求方式和品牌传播方式。它在创意上注重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将品牌自然地浸没于微电影情节。
电影植入广告主要以电影中的背景画面、台词、场景,甚至背景音乐的暗示来完成产品或者品牌的广告呈现。最简单就是在电影人物活动的场景中,布置可以展示产品或品牌信息的实物或者要求演出人物对产品进行运用,达到诠释产品或品牌的目的。广告呈现形式硬性、单一、直白,诉求方式简单、直观、强迫。
微电影广告与传统电影植入广告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将品牌理念与内涵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而非将产品、品牌单纯作为道具出现,通过情感诉求,将品牌剧情化、符号化。微电影《老男孩》传达出年轻、活力、向上的内涵和乐观精神,这与科鲁兹希望给目标消费者全体传达的品牌理念如出一辙。雪佛兰科鲁兹在《老男孩》中的广告植入并非是简单的镜头停留或是道具的使用,它是通过电影的剧情植入、理念植入等手段,将品牌理念、内涵“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到目标消费者的思想和生活中。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