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微信不同类型账号的数量比例大致如下:
除了微信使用者属于零门槛的服务接受方外,公众号都是服务提供方。在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三种公众号里,运营复杂程度和申请要求依次提高,拥有者数量也逐级减少。
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应用号,微信内部已经绘制了一份宏图大业--零售业、餐饮业、医疗业、智能硬件,与各种类型的传统行业进行连接。然而,单单餐饮业,就有餐厅、酒水饮料、烘焙、甜品等类,林林总总,根本没办法用一种模式通吃所有。
为涵盖尽可能广泛的行业领域的互联网服务,微信必须赋予应用号更大的授权。这个授权主要体现在应用号页面开发的自主性上,因为只有让运营者自己去设计Web APP,才能保证服务的多样性。这样一来,检索应用号就像在应用市场中查找APP一样。
那么,运营者需要网页开发能力,会导致应用号的数量再降一个层级吗?
非也。
当前国内一些底层的交互型工具,用户可以通过对HTML5网页进行可视化编辑,来实现复杂网页的开发。因此,应用号运营者不需要是开发者,却可以像开发者一样根据服务需求来设计网页,制作出同样功能的Web APP。
所以,应用号如果想要实现数量的逆袭,必须有两个条件:
1、微信允许运营者自主设计入口页面;
2、运营者借助可视化工具制作应用号页面。
在这两个前提下,才能既保证应用号的服务质量,又能降低运营者的门槛。
推不推送,这是一个问题
对应用号进行"剧透"时,张小龙的一句话很值得玩味:
"他要找这个公众号的时候就像找一个APP,在平时这个号不会向用户发东西的,所以APP就会很安静地在那里,等用户需要的时候找到它就好了。"
这句话暗示应用号会采取"关注--需求激发--获取服务"这样的模式。换句话说,用户没有主动表达需求,应用号只能那么静静地待着,因此就没有向用户推送通知的能力。
一个需要用户主动打开才能提供服务的Web APP,会有什么限制?
假设某个医院有这么一个医疗应用号,提供预约挂号、缴费支付、医疗报告三种服务。
你到医院前,在家里挂号,准备等到差不多自己的号再出门。所以,虽然在家里,你有事没事就得刷手机,要不然就不知道究竟到哪个号了。看完病,用手机支付医疗费后,得做个检查。检查完,也不知道结果什么时候出来,你还得不停地刷手机--因为即便报告出来了,医院也没有权限给你推送通知。
因此,应用号能否主动向用户推送内容,将会是应用号提供的Web APP服务和原生APP的关键区别。换句话说,当应用号具有主动推送通知功能,才能最大限度上替代原生APP。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