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左右,阿浪迫于某些压力,大量删帖、封号。各种大号因言获“罪”,一时间大V成了左右舆论挑拨是非的代言人。
你是大V,你全家都是大V。最高法出台谣言转发超500可判刑后,彻底堵塞网友非议政事的途径,微博失去了关注名生的土壤,彻底沦为综艺娱乐节目的内容传播发酵的平台。
同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阿浪主动伸手抢大号碗里的奶酪,微博进入了一阵噤声,随后坠入漫长至今的冰河世纪。之后微博的每一次“创新”都像在驱赶用户,出台各种规则限制流量。关注我的人不一定能刷到我创作的内容,需要付费成会员或者其他方式才能获得流量加权,微博把自己当做天猫,这点就闹心了。
于此时,微信异军突起,超越米聊和陌陌,取代了短信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大批微博大号,像当年舍弃博客投奔微博一样投奔了微信公众平台。各广告商的新媒体投入随着大众的视线,由微博转向朋友圈。最近又听到一个笑话,微博要取消140的字数限制了。这不是返祖回到社媒化博客时代了吗?不变等死、变了找死、不作不死,成了渣浪产品创新节节败退的真实写照。
在这阵由阿浪拱手让江山浪出的浪潮下,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新媒体内容编辑。
一个离编辑差之千里的编辑
新人宝宝进了一家新媒体公司,人们不喊你小编,喊你文案了。自我认同感一下飙升,文案不过如此嘛。
洗洗脑袋吧,新媒体小编!你做的工作形式与传统时尚杂志编辑的工作性质一模一样,都是内容输出型的工作。不同的是,后者在成熟的产业链条中创作内容,工作岗位上校对、文字编辑、责任编辑、策划编辑、部门总监、主编一个不少。有大量的过往和行业期刊阅读,有主编带着小编新人做专题策划和内容采编。有专业的文字表达训练。以前我听说对方是主编都会肃然起敬,在我眼里他的学识和见识远超大学教师,相当于大半个学者。
反观,当下的新媒体小编,不是体育老师教出来的新人宝宝都可以来做。是不是一下子觉得自己的文字好像变值钱了,又好像不值钱了?
年纪轻轻为啥做新媒体编辑
摸着良心说,我不建议刚毕业的新人,还没有观过世界的人,自毁前程地做微信内容编辑。
不要小看微博和微信编辑的不同。微博追的是热点,锻炼的是网感和想法;微信发的是长篇,锻炼的却是动手能力。
从广大范围来看,公司把阅读量当做内容质量考核及加薪奖励的大饼和萝卜。第一份半年以上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三年后的就业朝向。一个刚出校门,世界都没观过的新人能做多少深度原创?每天写写写,越写越觉得自己空。活像一酒吐的人,吐着吐着就没货了。然后越没货在工作上花的时间越长,留给自己补习的时间越少。然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