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就有一件事把广告代理公司,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今天XXX,看今日头条”,所谓的“今天体”,一夜之间包围了北上广等14个城市。触动行业神经的是,这个Campaign,150张海报、10个鬼畜视频,1个亿的投放,整个项目的策略和执行,居然没有广告和代理公司啥事。
有广告圈大咖评论:被吓尿的不是150张魔性海报、不是基于细分市场的户外投放、不是可参与的句式、不是时髦的鬼畜、而是“甲方动作熟练”,这种熟练已经“不是对个人的碾压,而是对行业规则的挑战”,广告行业的代理制可能玩完,广告公司的未来愁云暗淡等等。
去年年末,苹果公司进行了新一轮高管的调整,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新任营销传播副总裁托尔·麦赫伦(TorMyhren)的任命。托尔·麦赫伦上任后会负责苹果的广告业务,目标是组建一个能够达到真实广告公司水平的创意团队。这也意味着,苹果给到MediaArtsLab(苹果广告外包公司)的工作量将会减少。
代理公司的存在感为什么越来越低?
目前的市场和技术环境下,广告公司的日子并不好过。上游有媒体控制着流量,下游客户的要求和规则愈发苛刻,夹在中间的广告公司,越来越难做,利润不断下降已成既定事实。
按理说,媒体碎片化,加剧了媒介投放的难度,专业广告公司的价值更应该凸显。但事实是,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媒体,高价值资源越来越集中,广告主反而倾向于直接与媒体打交道。对于一般性的媒介资源,通过程序化方式自动投放,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亲睐,媒介代理的优势越来越薄弱。
从互联网诞生开始,就一直在颠覆和重建旧有的广告秩序和格局。尤其是营销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会使传统广告的作业体系土崩瓦解。对于基本的程式化的广告投放,未来甲方只需自己购买一些营销自动化软件,就能自己上手操作完成。
一些国际快消巨头为代表的传统金主们,也在不断压缩代理服务的空间,并且选择与强势媒体结盟,搭建自有广告管理体系。
至于创意部分,包括耐克、苹果等大品牌,都已经倾向于建立自己的inhouse团队。广告代理商在服务客户时,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在营销实时化的当下,品牌部门需要创意团队具备快速响应以及协同作战的能力,依靠一个BigIdea走遍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
代理商如何用好“开合之道”?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