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播也得O2O,将那些花在购买KOL资源的预算投在内容制作上,我想你注意这些,你会比现在更好些。
上周五航班管家的4小时逃离北上广至少在广告/公关/传播/营销的小圈子里是小小地刷屏了一把,大概也印证了我个人的一点构想,胡思乱想发散了一下,趁热写下来,胡说八道,不可当真。
1、 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KOL的用法,都用错了。
在传统的传播方式里,内容与媒介基本上是完全分开的,你拍一条TVC,在北京台播,在浙江台也一样的播,内容与发布媒介之间并无直接关联。虽然偶尔也有所谓媒介创意,那更多是为了打奖为之,并非常态。而这样的习惯,在今天social传播时代,一样在延续。
之前说过,虽然客户大人们口口声声说内容为王,但是鉴于内容的不可控性,他们并不愿意把大预算投在内容制作上,而宁可花在KOL的资源购买上。这样一来,social的传播就一样变成了传统广告的投放模式,广告商制造同一的内容,只是投播平台从北青报中央台变成了天才小熊猫英国没品笑话百科。虽说在平台选择上会尽量贴近产品和品牌调性,在转发的推荐语上根据KOL的不同也各有差异,但是本质上看,与传统投放模式没有任何区别,KOL在这里完全成了一个媒介渠道,评判的指标是粉丝量互动率,跟过去的看收视率没多大区别。
另一种模式就是顾爷开创的植入式广告,现在被广泛运用于微信订阅大号,基本模式是先东拉西扯一些别的,再嘭地嵌入你产品或品牌的广告,做得好点,相关性强点,做得差点,就生硬些,现在包括燕公子六神磊磊甚至我自己都广泛运用,甚至一些企业的公号也学着在这么写。这种PR模式或者软文模式做到了内容与媒介的相对统一,但是昂贵且不可复制,不刷单的情况下,能做到1-2元钱一个阅读量就算优秀了。
航班管家与新世相采取的是另一种思路,他不完全依赖内容,而是活动驱动,当然如果你非要说活动也是内容的一部分那当我没说。人们在收到这条信息时候的反应并不是“卧槽又特么是条广告”,然后丧失了转发的动力,而是“卧槽还有这样的好事”,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转发朋友圈当福利了。
2、福利,福利才是第一生产力。
根据我们自己的运营经验,微博上同样产出的内容,带福利的和不带福利的,转发量大概有1-200倍左右的差距,微信的差距没那么大,但同样达到了一个骇人的量级。也就是说,你挖空心思写的精妙绝伦情怀满满催人泪下的文案,可能还不如一个转发送水杯来得有效。
福利可以少,但是要重,要狠。挠十次不如打一次,除非你是高频消费的产品,比如神州专车,或者是你已经定了反正都要买的产品,比如淘宝的店铺优惠券,否则,就用一个他无法拒绝的价码去狠狠打击他。我见过一个地方性的做烧烤的餐厅,转发截图抽奖3位来用餐就终身免费赠饮啤酒,公众号零粉丝基础,一周内也达到了十万加的阅读量。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