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们广告插入让我们这么尴尬,我们怎么能让你火?
最近有几部热门剧,收视率都不错,特别是广告植入,让人猝不及防。
正在热映的《麻雀》也是影视植入的一大目标,剧中就有这样的镜头。
所以,观众的心也被撩拨了:
还有《老九门》的植入:
《小别离》的植入:
《微微一笑很倾城》的植入:
如果说百雀羚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的谍战片中,倒还说得过去;
那么《老九门》中,众人正商量着盗墓,身处1903年的八爷却拿着装伏特加的瓶子开始劝张副官“喝东鹏特饮”补充体力;
《小别离》中,吴佳妮的阔姐姐从美国回来,送给她妹妹的竟然不是美国牌子,而是产自广州的韩后。
…
这就难免让人尴尬了。
如果尴尬症是一种病,病源就是进行各类影视植入的品牌。品牌们都希望能通过植入,引起“病毒”式传播,从而将自身打造为爆款。但现状却是在各线下网点打出主角代言海报,影视作品成了一部稍长些的连续剧型广告,植入效果却大打折扣。
利用偶像效应带动粉丝群体,“偶粉”经济在韩剧中见效快、收益高、影响广。搬到国内却成了彻彻底底的高投入、低回报的大型商业剧情广告,而且这些大型广告还配有片头广告和插播广告。(参见为什么再热的国产剧也炒不红一个国产化妆品?)
以至于,粉丝们看到就觉得尴尬…已经无法直视这些品牌了…
说到植入就不得不提韩剧。
自媒体当道的现在,韩剧植入有一套成熟的逻辑。
担任男女主角的小哥哥小姐姐们都是玉雕的人儿,非帅则美,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在剧里,他们也用化妆品,若非画龙点睛,也是锦上添花。
电视剧一经播出,各路自媒体人蜂拥而至,誓要将男女主角“扒”到无处可藏,加上植入方的精心安排,一个品牌在不知不觉中就火了起来。这样一个过程中,藏着“偶粉”经济的关键。
有益的结合
国产品牌的植入大多显得僵硬,尴尬,因为对于电视剧本身而言,这些并不是剧情需要,其定位不明确的情况较多。对于追剧的粉丝而言,品牌的印象会大打折扣,可有可无。
相信品牌方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但这几年来的疯狂植入,从最初的新鲜感到现在的尴尬症,粉丝对植入品牌已经不感冒了。植入这件事,一不小心就成了放弃形象追求知名度,也难怪业内人士不看好这类投资。
简而言之,影视植入不是放产品进镜头这么简单的事情。有益的结合,也只不过是将产品融入剧情,让观众在无意识中被种草,才算“润物细无声”。
有效的示范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