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的线上广告展示生态系统充满了创新和投资,也有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加入进来。这个大生态圈中存在着代理商,品牌广告主,广告网络商和交易平台,重定向营销方,需求方平台等等。各路英雄都在忙着画地为营的抢夺着市场份额。
2016年对程序化广告的投入在美国就达到了200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500%。全球其他国家的增长势头也不甘示弱。而这量跑车最大的引擎就是程序化直接购买。
那么问题来了:广告服务器优先权是怎么排序的?
线上出版商会给不同层次的广告展位进行不同的排序。比如,如果一个广告展位既不放在程序化渠道,也不是传统的直接购买(非程序化),那么出版商就会放上内部或者长尾附属商的广告。据一个简单过时的例子来说,出版商会按如下顺序安排广告库存:
1. 直接购买
2. 程序化购买
3. 内部或附属商广告
在过去,出版商一般把直接购买的放在程序化购买的优先级之上,因为直接购买的预算和花费是固定的,并且按照CPM计算,收入可预见。然而,现在很多出版商大肆投资程序化购买认为其更有潜力赚取高额利润。
于是,广告交易所也闻风而动的给出版商更多的控制权,产生了所谓的“私有竞价”(PA)。于是,以上的排序又变成了:
1. 直接购买
2. 程序化购买
程序化直接购买(私有竞价)
程序化公开竞价
3. 内部或者附属商
出版商和广告主也花了一阵子才熟悉私有竞价的流程。完全自动化的实时买卖加上一定的人工协调,就成了我们所谓的“程序化直接购买”。
结果如何呢?
程序化直接购买是目前为止程序化世界里表现最好的一匹黑马。
用程序化直接购买,所有的玩家都能获利。
出版商开始做算术了。如果一个非程序化的直接购买的库存是5美元,只有一个买家,放在排序级别里的最高级,这样真的会产生最高的收益吗?答案是:不会。因为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出版商都开始把私有竞价提高了级别,一个同样最低价格为5美元CPM的广告展位参与竞价的话当然会比直接的5美元买卖产生的利润更高。
一般来说,如果程序化直接购买的竞价没有超过最低价格的话,这个库存的名额就会给直接购买或者往下再降一级成为程序化公开竞价。如果公开竞价还是没有卖出这个库存,就会继续降级到内部或者附属品牌商广告。
鉴于程序化直接购买给出版商和买家带来的优势,业内最大的广告服务商也开始促进这优先级排序的库存售卖法。所以,大部分出版商目前的模型如下所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