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水:互联网+颠覆传统眼镜业的模式分析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7/24 9:45:13)
当以线上零售起家的阿里巴巴市值万亿,O2O几乎渗透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缝隙,传统行业陷入集体迷茫的时候,有一个传统零售业的细分领域,其互联网变革才刚刚开始,那就是眼镜行业。
几十年间,在眼镜行业里,达尔文老先生的进化论彻底失灵,而且全球都是如此一致。即使是进入到21世纪以来也是同样如此。在中国,电商进入眼镜行业起始于2005年前后,然而,长达十年的时间,眼镜行业仍然只是互联网浪潮没能波及的边缘产业,数千亿的市场竟然没能催生出一家独角兽企业。
在上个世纪,眼镜行业还属于半医半商的行业,生产厂家基本集中在深圳、厦门、温州、丹阳等几个地方,眼镜店一般开在寸土寸金的大型商超,定价上持着“乘三乘三”的暴利法则,即成本价100元的眼镜,经销商拿到的价格是300元,而到了消费者的手里,这幅眼镜的价格已经是千元左右。以致于人们不知道应该把眼镜定义为生活必需品,还是轻奢品牌……种种因素促成了一线大品牌便于控制上下游,躺着挣钱不让他人染指,产品老套单一,材料学的发展丝毫没有体现,并维持着简单粗暴的行业现状。
目前,中国眼镜行业仅有约800亿规模,而中国有8亿需要屈光矫正的庞大消费群体,这种市场潜在存量一旦激活,无疑会形成几千亿的市场;另一方面,眼镜属于生活必需品,而配镜体验之差令人发指;在这个看脸的时代,眼镜也是极其重要的装逼神器,AppleWatch仅仅是戴在不易被人察觉的手上,就已经被公奉为高级装逼神器,既然如此,眼镜也应该像Applewatch一样一年换一次。刚需、痛点、高频都具备了,互联网变革也呼之欲出了。
这次还得向西方取经
2010年,美国沃顿商学院的四个大学生创办WarbyParker,创新性的通过上门试戴等方式为互联网颠覆传统眼镜行业提供了可能,并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对消费者的教育。WarbyParker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快时尚光学镜品牌,并以95美元一副的统一售价出售眼镜。公司一般会一次性邮寄五副让用户挑选,顾客试戴完毕后再寄回去。目前,
WarbyParker已经获得了1亿美元的D轮融资,估值达12亿美元
WarbyParker的迅猛发展和巨额融资让中国的互联网人们看到了新的机会,同时,传统行业巨头也第一次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威力,于是纷纷试水O2O,在线上开店,提供更好的服务,“鲶鱼效应”在这一极其封闭的领域应验。于是,传统眼镜巨头的O2O布局,投身眼镜行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以及浸淫行业多年的眼镜经销商构成了眼镜行业互联网化的三股势力。研究他们的模式,对我们了解眼镜行业乃至下一个千亿市场的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