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搔年:内容为王的时代,除了微博还剩谁?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7/24 10:07:27)
写在前面:内容为王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尤其在移动互联时代新闻类与垂直领域App爆发的大环境下,这个疑问的论证已愈发显得鸡肋;近期艾瑞咨询集团的一份监测数据显示的结果从宏观上证明新闻内容类应用集体低迷的同时,也发现新浪微博成为此类应用唯一上榜“选手”,笔者试着从内容、用户、营销三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解读。
近期国内权威的市场调研机构艾瑞的监测数据显示,从去年10月到今年4月,微博月度覆盖人数(MAU)净增长4800万,增幅41%。微博在移动应用月度覆盖用户规模的排名也进入前五,而排名前五的应用中除微博外均为通讯或工具类应用,在排名前二十中也只有微博作为独苗入围。
内容依旧为王
一个鸡肋的话题,需要不同的解读。这不是一个哈姆莱特式那样折衷客套的解答,而更像是孔乙己对“盗书”的理解:但凡与书相关,都是读书人自己份内的。这样的比喻说白了就是做内容坚持很重要,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做,都应该是没有偏离初心。
微博看起来也是这样做的,不仅仅把内容理解为资讯新闻。
对于微博来说,他的内容实在是太多,涵盖了太多的领域;新闻、段子、消息、图片、视频等等把海量的内容更清晰、更精准地提供给需要的个体,无论是用户还是企业,这是微博当下正在做的事。把内容经过平台的梳理,推送给需求不同的每个用户,内容的长尾价值才能发挥应有的潜能,关键就在于这部分潜能实现之前的势能积累,要靠什么释放。
首先,垂直化战略。
电影、音乐、旅行、美食、招聘等领域推进,无论是新增产品功能、依附平台的独立App秒拍、微博相机,还是与阿里等平台的合作,不同的战略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内容与用户的需求关联度更紧密,使有价值的内容增加。地则使用户在微博上能够消费的内容增加,也推动了其用户规模的增长。再以微博近期的自媒体计划为例,据称已覆盖33个垂直领域,每年生产长微博6500多万篇,与用户兴趣关联度更高的内容对于微博社交关系的建设和完善意义非凡,最直观的就是微博的实用性。
其次,多媒体战略。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领域的布局不仅是顺势而为的趋势,也是微博未来内容价值呈现的有效载体。目前微博已经推出独立的视频和图片应用,在刚刚结束的随手拍活动中,用户在微博上传原创图片2200多万张,原创视频280万个,随着4G网络的普及,多媒体内容的用户体验势必将优化,自然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
当然,微博内容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交媒体基因独有的传播优势,马航事件、冰桶挑战、周一见、橘子哥、库克开微博等多维度的事件的发酵足以证明微博依然是用户获取资讯的最重要选择,也是全民热点的最佳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