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做电影希望与风险并存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7/31 13:59:28)
电影不好拍,稳定发挥的电影人凤毛麟角,原因在于电影人此前往往从艺术性和所谓制作方个人臆想的市场角度去选择电影题材,这是前工业化时代中国电影质量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在昨天上海电影节的分论坛中,来自蚂蚁金服国内事业群总裁樊治铭、微博CEO王高飞、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国内著名导演、演员徐峥、UTA亚太区负责人MaxMichael以及优酷土豆集团高级副总裁合一影业CEO朱辉龙就大数据对电影行业影响进行讨论,铁哥以为大数据对于中国电影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将帮助中国电影整个行业完成工业化体系建设,但铁哥也提醒诸位互联网公司,在自己没想清楚之前千万别贸然进军电影业。
大数据使电影制作更科学化
电影作为艺术化产品,其制作过程受人为主观影响较大,且除同类电影票房口碑之外几乎无其他数据参考。对于电影人而言,如果有大数据作为参考整个电影从立项到创意到制作再到最后的营销都变得有理可依。
因此,对于电影人而言大数据是个极为便捷工具。而一些习惯传统思维制作电影的制作公司将会陷入极为被动境地。而一大票掌握或者宣称掌握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将会扎堆电影行业,互联网公司所描述的自身电影前景中常被提及的除钱多、用户多之外,如今是大数据丰富。
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对电影行业并非万能
互联网公司野心勃勃以大数据做电影,基本都宣称自己拥有海量数据,但铁哥建议大家不要被一些平台的口号所吓倒,其实有些平台的所谓大数据是不适合做电影参考的。
其一,数据维度较为单一
大数据之大不仅仅是用户量够大,而是数据所包含的维度够多。但有类电影公司,用户足够海量,但其所能采集的用户数据往往维度比较单一,如果就单一维度数据作为参考无疑是灾难。
如视频网站,虽然视频网站拥有用户以及电影版权资源,并可根据用户在线观看习惯做出相关数据模型。但其中问题在于数据维度基本集中在用户的浏览习惯上,而浏览习惯只能是过往周期用户对某类片子的中意程度,而电影是个性化极强的产品,如果以过往历史为参考很难就此制作出真正有创造性片子。
其二,数据关联性不大
有类互联网公司,用户足够大,且旗下有多个产品可采集维度足够丰富的数据。但这类公司同时也存在软肋,即旗下产品过于分散,换句话说,其产品之间用户重合度较低,其数据也是可取的。
铁哥以为大数据必须是基于用户的动态数据采集,割裂用户仅谈大数据其数据预测准确性是要大打折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