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纪录片市场将成媒体巨头的试金石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8/21 15:16:21)
纪录片在国内的风靡必须得从《舌尖上的中国》说起,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对这部纪录片的热情大大超出了摄制组的预期,接地气的内容也让这部纪录片成为了短期内社会的热门话题,而这部纪录片甚至找不到它本应该触达的核心用户群,更贴切的说,它其实是一场具有全民性质的“吃货盛宴”,爱上它无需任何理由。
其实,中国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拍摄具有纪录片性质的影片(用的是国外记者的素材),1953年才成立了第一个摄制新闻片和纪录片的专业机构──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直到现在,纪录片在国内依然没有被普及,作为媒体界的“冬虫夏草”,纪录片的潜在价值长期被忽视,而这种现象与国内的媒体行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纪录片与伯乐的阴差阳错
伯乐识马的故事就好比是纪录片在中国所处的尴尬处境,因纪录片兴起的时间和国内媒体发展的高度无法匹配,所以大家应该都有感触,很多喜爱纪录片的朋友们大多都是被Discovery、国家地理等国外的优质内容所吸引,但早期的优质纪录片只能在电视媒体上收看,且数量极少,而这个时期仅仅就是10前年,这种国内信息环境闭塞是造成纪录片在当下依然没有被普及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国外纪录片的引进及审核制度是极其严格,所以除了具备资质和资金的媒体外,大部分国内媒体都无法获得国外纪录片的播放权,并且在题材上较为单一,主要以自然、生物等为主,人文情怀、战争历史层面的内容几乎没有。所以在某一时期内,给国人造成了纪录片即“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的错误认知,虽然“动物世界”陪伴了我们很久,但我还是要告诉你,赵忠祥老师主持的“动物世界”并非央视所拍摄,而是通过向国外媒体购买素材编辑而成的,而“动物世界”可以说是中国早期面向大众的纪录片雏形。
而从现在较为开发的国内媒体环境来看,在舌尖系列播出前国外大量的纪录片涌入进来。其中,由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拍摄的纪录片《荒野求生》最受网民欢迎,除了独特的纪录片视角外,那些特殊的食物总会驱使人们在社交平台自发性的扩散,而贝爷的咀嚼、吞咽食物的QQ表情我已经收藏了无数个。现在,国内的媒体生态逐渐打开局面,伯乐识马的故事情节在网络媒体平台和纪录片中间上演,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它的隐性价值。
金字塔顶端价值并非人人可用
传统媒体的式微,网络媒体的盛行让纪录片的生存空间和价值逐渐凸显,纪录片也通过网媒进入众多网民的视野,但相比网媒日常产出的内容,纪录片依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并且也不是人人可以啃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