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略网:微信是如何凭借“内容生态”掌握乔布斯的精髓的?
来源(广告妈妈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8/21 16:01:16)
漏斗模式
微信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自然与上文中第一点不搭界。而我们之所以认为微信掌握了iOS的精髓,就是基于第二点:
微信构建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内容生态,同时将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这里唯一的不同是:iOS构建的是应用生态,而微信则是内容生态。这就是理念相对于产品的伟大之处:当理念从产品中抽象出来之后,它就摆脱了产品形态的限制,成为一种更加普适性的所在;而一旦这种理念被投放到另外一个领域,可能就会产生另外一种超越领域的现象级的结果。
其实,如果我们将微信和iOS二者各自构建生态的模式进行形象化的比喻,会发现它们俩都像是一个漏斗。
众所周知,漏斗是一种引流工具;其作用的本质就是将不同来源的液体(比如说水)或粉末集中起来然后以特定的方式释放出去。如果我们将漏斗的功能抽象化,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宽进严出的转换工具:出口完全开放,允许自由进入;但出口则完全收窄,只能以某种被规定的方式呈现出来。
iOS就是一个精致的漏斗。苹果提供为iOS开发者提供了良好的开发平台,并且通过三七分的利益分成保证了对于这个平台对于开发者的吸引力。这样一来,iOS欢迎所有的开发者在其平台上开发程序;但是开发者却需要遵循iOS设定的种种规范,需要经过苹果方面的审核,并且只能以iOS规定的通道——AppStore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宽进严出,保证了数量,也保证了质量。
微信也同样是一个漏斗。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就注定了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当微信公众平台开通之后,漏斗模式开启。有无数的内容生产者开始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制作图文内容,但是内容产出本身却也受着微信的种种规范。尽管在审核等方面还没有像iOS那么完善和严格,但是整体格局已经形成而且被广泛接受。
上述中所谓漏斗模式,所谓的宽进严出,其实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互联网的发展。无论是应用生态,还是内容生态,其实都是基于数据的可复制性和可传输性。而互联网本身之所以会出现iOS的应用生态平台或者微信上的内容生态平台这样的东西,正是由于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感知的极为高效和强大的数据生态。
再用一个比喻。如果把iOS的应用生态和微信的内容生态分别比作地球上的某片陆地的话,那么互联网就像是陆地周围的海洋。陆地本质上是被海洋包围着的。
微信来了
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微信当前的内容生态的发展态势。
根据腾讯最新发布的第二财报,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00亿;而根据今年七月份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目前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5.94亿。这两个数据足以说明微信在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的至关重要性和绝对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