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略网:社交阅读,离社交其实还有很远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9/6 13:52:52)
与此同时,作为一款阅读APP,微信读书与现有的掌阅iReader、QQ阅读相比在阅读体验上稍显逊色。而且考虑到微信读书没有可能引入除腾讯文学之外的其他内容以及腾讯文学一贯的封闭性,微信读书的未来更加令人担忧。若想在这个行业后来居上强势搅局,除了雄厚的财力和资源支撑外,微信读书还需要在用户最为关心的阅读体验上细心打磨。很多人宁愿摒弃更加便捷方便的手机平台而选择kindle这类阅读硬件,由此可见,可见于读者们来说,阅读体验的重要性远远大过在朋友圈的阅读时间排名。
社交读书这件事,为什么一直做不起来
现在各种主打“社交阅读”的阅读器层出不穷,可是真正做起来的“社交”也仅限于分享书评、书摘,很好能够建立起真正的社交关系链。
目前国内信息最全、用户量最大的读书网站非豆瓣读书莫属。早在2012年其每个月的来访用户就超过了800万,访问次数更是过亿。这个活跃的读书网站上充斥着志趣相投者们对于同一本书的想法和评点,让人乍一看,甚有“吾道不孤”的欣慰感。然而你看到的这些书评可能来自于1年前甚至更早,发表书评的那个人,可能也早已忘了自己曾读过这本书。每本书下面的讨论区也大多寂寥清冷,你可以发言寻找“同道中人”,可难得得到回应。交流的异地性和非即时性是造成这种互动缺乏的主要原因。
而网络讨论区的热情讨论,表面上是社交阅读模式的巨大成功,可是这种社交热情恐怕仅限于连续、结局尚未可知的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学来说,其故事走向或者情节设定已然是既定的,不会因为大众的热情讨论和读者喜恶而受到影响。因而传统文学的交流仍然大多以书评书摘的形式存在。
其他的主打社交阅读的软件如多看阅读、拇指阅读等也大多沦为书评书摘交流社区,或者小众而封闭的“读书会”,想象中的以书会友,字里行间激昂交锋的场景并未真正实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浮躁、讲求高效的娱乐化时代,能安下心来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如微信读书这种主打好友社交的阅读APP,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引人们尝鲜,然而简单的排名机制可能还不足以长时间的留住用户。即使有人想要安心读书,也很有可能会被好友的招呼或者评论吸引去了注意力。另一个方面则是由兴趣社交的局限性导致的。和音乐社交、电影社交形成的所谓乐友圈、影迷圈相同,读书社交也必然只能吸引重度爱好者。而个人品味爱好的差异,则让这个本来就不大的圈子变的更为狭窄。
微信读书相比于之前的豆瓣阅读、拇指阅读等,其优势在于以现有的好友链作为基础,在增加聊资的同时发掘出好友中和你兴趣相投的人。然而这个优势也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是微信读书的劣势。毕竟本来经过“兴趣”过滤出来的社交圈子就颇为狭窄,如果再将这个圈子进一步缩小到你的好友圈,你很难不会发出“这个世界不懂我”的感慨。对于微信读书这类社交阅读APP来说,除非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加细致的分类来引导大众,否则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