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极限用语之后 广告策略四步升级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9/11 10:43:22)
随着新版广告法的推出,极限用语得到了进一步限制。而当我们回首过去的广告用语时,确实有很多像“最大”、“第一”、“领先”、“首选”这类“绝对化倾向的声称”(AbsoluteClaim)。
难怪小伙伴们都关心,告别了极限用语,下一步的广告表达如何调整?由于语言是为策略服务的,因此谈表达的同时,宇见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下表达背后的策略升级问题。
让我们从关注如下几点开始:
1、企业过去为什么喜欢在广告中使用绝对化倾向的声称?2、这样表达始于何时?3、如此打广告的指导思路是什么?
相信搞清了这些来龙去脉,再确立下一步的广告策略也会容易一些。
一、绝对化声称的缘起
广告中的绝对化声称倾向,究竟源于何时何处?宇见认为,这很大程度上与市场营销中的重要分支——“定位”理论有关。
“定位”以前,广告中有“绝对化声称”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让我们穿越时空,借由几位世界级大师的作品,来看看最早期的广告人是如何写广告的:
A:
“在时速六十英里时,这辆新款劳斯莱斯汽车上的最大噪声来自它的电子钟。”——大卫·奥格威
B:
“万宝路——男人的世界。”——李奥·贝纳
C:
“只溶在口,不溶在手——M&M巧克力豆”——罗瑟·瑞夫斯
如你所见,早期广告人的观念是质朴且“唯物”的,此期间广告虽风格各异,有的强调形象,有的强调创意,有的强调独特性,但毫无例外都还聚焦在“产品”之上。
定位理论则不同,它是第一个出现在营销中的“唯心”流;定位与它之前,乃至同时代的广告观念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定位”断然放弃了对“产品”的关注,而完全转向了探索消费者的“心智”;以此为基,它横跨市场营销、心理学和消费者行为学,对同时期的管理思想,比如波特的竞争战略思维也是兼收并蓄。从整体上,定位并不看重“产品卖点和特性”这类问题,而更关心——“针对消费者心智,如何让他们接受并选择产品”。
例如,定位经典《22条商规》提出了“领先定律”(TheLawofLeadership),指出——
“成为第一总是胜过做得更好。在潜在顾客心智中先入为主,要比让顾客相信你的产品优于该领域的首创品牌容易得多。”
又如,定位认为,人类的心智“缺乏安全感”:
“当人们举棋不定时,总是依赖他人帮助自己决定;在某些情况下,别人有过类似行为是我们判断自己行为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