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极限用语之后 广告策略四步升级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9/11 10:43:22)
口号式、行为支配式的表达与新生代的消费精神发生了严重的背离。在更看重自由与平等的消费精神下,新生代们的心理表征往往是:
1、我希望与品牌完全平等地对话,至少从形式上要给到我这种平等感;
2、拒绝行为支配与说教,不要对我发号施令,但可以告诉我你的真实想法;
3、尊重我的选择,更要尊重我的智商;不要轻言什么“唯一”,“我读书少,不要骗我”;
4、在广告中给我留下可参与的空间;不要说只有你能玩,我不能玩。
于是,同样是宣称,同样是代言人为品牌背书,我们能不能将口号升级为更多的消费者对话?能否通过表达,激起他们探究品牌的好奇心?又能否促发他们更多的谈资与主动扩散,就该顺理成章地成为新广告的KPI。
而诸如老罗的“天生骄傲的司机”、“天生骄傲的菜农”,这些动人故事为什么一定要向用户征集?为什么“漂亮得不像实力派”一定要有让用户玩坏了的“海报生成器”?
通过“坚果”我们看到,老罗在面向新人群推出新品牌时,提出一个能引发共鸣的“观念”,再通过交互将此变成一种群体体验,这些新型的沟通手法,正在成为全新消费精神之下的全新营销范式。
4、用广告的“内容化”,来提升“价值交付”系数
过去我们总说品效合一、品效合一;但宇见认为,未来的广告只会越来越趋近于“品”,未来的广告只会越来越失“效”,越来越趋近于彻底无“效”。
为什么?
因为今天的消费者已不再有“直接”依据广告做决策的习惯了。
过去人们看了广告可能会走入商店,走向柜台,今天的消费者则会借助“外脑”,通过互联网上的“品牌数字资产”获取更多评判依据,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寻找真实口碑,会去寻求更多的免费体验,也可能会以光速(通过微信)连接亲友,寻求建议。
广告从过去直接促发销售的“收口”,越来越被前置到了能否卷入用户的“入口”。
在百威超级碗广告中我们看到,当品牌放弃了通过广告来直接促销的企图,它变成了什么?这也就是分众传媒的江南春老师所提出的,“广告的内容化和娱乐化”,用户越来越讨厌广告,就是因为它们太促销了。打动人心的故事,掷地有声的创意,足够优质的内容,这些才能把观众重新拉回到广告屏前。
在“SDi”方法论中,我们提出了“价值交付”要素,意思是:营销的本质是向消费者如实交付你所宣称的价值,并取得对等的商业回报。为什么你获得的商业回报不够大?从SDi的观念看,原因只有一个:你没有向用户交付足够多的,让他们认可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