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微信朋友圈里还有朋友吗?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0/16 13:20:25)
正因为如此,笔者现在对传播和分享朋友圈如履薄冰,担心自己传播的内容会给他人带来困扰,让自己的隐私暴露于他人眼皮底下,也对潜在的未知社交信息感到恐惧和虚无,也许这正是信息泛滥中毒后的综合征表现。
这种看似无解的恶性循环,又回到了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著名论断中。萨特认为,人如何存在应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但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最大障碍就是“他人”,他人肆无忌惮的干预选择,导致自己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本不希望的选择,由此可见,他人往往成了地狱。
萨特是极其高傲的个体,就像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但对当下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骄傲的遗世独立,朋友圈每天喷涌出来的各种鱼龙混杂信息,对不少人认知都是一种负担和痛苦,这些消息如泥石流般奔腾不止,会不断的阻塞和干扰你的判断力,这也是信息爆炸时代的集体悲哀。
而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不断的选择性屏蔽朋友圈动态,拉黑那些降低智商、浪费时间、逼你看各种广告的小坏蛋们,掩耳盗铃般强迫自己清净。
朋友圈还有朋友吗?
笔者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朋友圈,晚上也是刷完朋友圈方能安然入睡,但已经很少点赞和回复,刚开始还会经常阅读他人分享的各种链接,现在越来越少,此外,屏蔽朋友圈动态的名单也越拉越长。
有人认为这是微信好友过多(3400余人)所致,让我很难辨别对自己有价值的社交信息, 反被无意义的海量信息垃圾所累,可能这并不是重点。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情商智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往往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对自己来说可能很有意义,比如各种真假难辨的生活常识,五花八门的新闻资讯,没来由的喜怒哀乐,恶俗的心灵鸡汤,以及搞笑段子,广告推广,小视频等等, 而对他人来说,可能会毫无营养甚至厌恶,久而久之,现实中的朋友会因为朋友圈内容产生隔阂,逐渐生疏,直至被屏蔽拉黑。
笔者曾对某微博大V一个人都不关注的感到不解,认为她把微博当成了公告栏,而不是可互动的社交媒体,后来发现她写的内容基本都是内心真实写照,行文逻辑基本一致,很少因评论和转发他人的微博,导致其微博内容出现跳跃性割裂,这个大V就是罗玉凤。
罗玉凤的“励志”故事,在于她能做到目无旁人,舍我其谁。但对他人来说很难做到,我们不断传播和分享各种朋友圈内容,急迫需要认识他人和得到认同,害怕被朋友乃至社会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