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玩生态行列:视频网站能否止损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1/6 10:15:56)
在“生态链”说法大行其道的今天,视频行业也不能免俗,开始进入“生态时代”;当然,当越来越多的视频网站委身巨头时,视频行业是否还是一个独立行业,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切都缘于资本的流动。由于沿袭“广告+增值服务”平台模式的视频网站,在经历多年的烧钱期后仍难以止损,股东们的耐心大多已消耗殆尽。同时,高带宽成本、高版权开支的压力,也促使了视频领域不断的合纵连横,直到后来的合并并购。
传统的平台模式已被证伪。成为巨头战略的一环后,视频网站不再单打独斗,反倒是开始鼓吹“生态”概念,愈加强调对用户进行细分----似乎一夜之间都明白了如何赚钱,即便他们中的大部分仍未遂愿。
这并非盲目乐观。在此之前,视频业中较早做“生态”的乐视,曾在全视频行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拿出了盈利的财报;而后,在生态衬起的想象空间帮助下,乐视又成功铺开了不少新摊子:哪怕这些摊子可能铺的并不算稳,甚至显得有些“惊险”。
但这无关大局。如今,充斥着各类“生态营销会”的视频行业似乎都开始相信,“生态时代”正蕴藏着以往“平台时代”不具备的诸多机会。不变的是,无论是什么时代,最终还是会落到能否赚到钱的问题上来。
平台之殇
逐渐被视频网站抛弃的平台模式,曾是行业的宠儿。
包括优酷、土豆等早期视频网站,大多通过UGC模式积累到大量用户;发展到后来因为版权问题,各家的关注点开始转移到视频版权上,如爱奇艺、搜狐视频通过正版独家视频获取了不少受众。不过,无论关注点落在何处,彼时的视频网站几乎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圈来用户播放再卖广告。网站的想象空间,和平台的体量有直接联系,体量大则意味着更多的资源会被更多的用户点击,进而获得更多广告主的青睐。
再往后发展,由于广告主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讲求精准投放,传统的广告投放模式显得愈加单一且不具想象空间;成本开支上的压力进一步致使视频网站财务经营状况恶化。
由此,市场迎来了一系列剧变,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呼之欲出。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此前的平台模式并没有带来真金白银,但却留下了足够视频网站折腾的资本。在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看来,这种资本即为庞大的用户规模。在此前的采访中,张朝阳反复强调搜狐视频目前是被低估的,“我们有那么大的用户规模,所以不会弱于BAT”。
于是,视频网站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变为“如何从积累起来的用户身上赚到钱”。分析人士认为,以往的平台模式对用户的利用仅仅停留在点击量上,用户的需求也仅仅被停留在有什么看什么的阶段,用户因此也缺乏黏性。而对视频网站来说,缺乏黏性的用户,要想从其身上变现则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