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广告"不重建思维怎能融合共通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1/6 10:31:23)
“现在交谈中缺少了‘互联网+’都会有些不好意思。”在百媒网联合创始人、洁丽雅首席品牌官黄海南看来,未来的传媒可以匹配、发现、发掘整合一切,包括政策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这是不容忽视的。社会越发展,信息传播的对接、整合就越重要。由此带来的思考是,随着技术运营的普及,媒体传播的平台并不落伍,而落伍的是技术运营以及营销手段,而这也是未来传统媒体需要不断发力的着力点。
那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告主已经不再看重传统媒体的阵地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敏表示:“我们还是很在意传统媒体,它能够带来传播的大众化价值,无论在哪个时代,用户的选择才是我们的根本。因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我们所要做的营销本质没有改变。”
品牌营销
共性与个性要平衡
在营销升级与重建的话题中,黄升民认为,要注重共性和个性的需求与平衡。“受众有个性化的需求,但互联网时代,仅仅任由个性发展不能形成商业规模,最后还是要考虑共性的需求。满足广告主的多样化需求,不只是个性化的信息传递,更需要有品牌的支撑,而品牌背后是用户心理的共鸣。对于广告主而言,满足个性需求、满足某些产品销售的需求,不足以完成其品牌建构。因此,个性与共性需求必须同时解决,才能实现用户增进式的积累。”黄升民强调,广告的效果在于品牌和销售的融合,有了品牌支撑才能可持续发展。当两种需求都得以满足时,其发展才是健康的。
“传统媒体也好,网络机构也罢,在进行广告经营过程中都可以利用信息引擎技术,对所专长的领域进行全网化内容的定向呈现,且既可以与传统纸媒进行合作,也可以与自媒体人进行合作,根据各种不同兴趣的人群和特定内容,能够将用户更好地匹配给广告主。”李亚说道,从广告出发,兴趣引擎更好地让人们连接咨讯和生活服务,手机的随时随地支付使人们能够从内容上获得更多的消费信息,甚至进入到购买环节和服务环节,这让传统媒体有了内容入口、产品购买入口以及服务消费入口,这些都是传统媒体广告服务的方向。
凤凰网高级副总裁徐进强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还应该有场景思维,要根据人们的生活场景,建立新的服务,帮助品牌讲述新的故事。一项研究表明,在24小时的生活场景中,虽然“60后”“70后”“80后”“90后”生活场景不同,但他们的行为规律均发生在春节、情人节、五一、十一、圣诞节等场景下,因此,这样的共性为媒体与广告主提供了营销机会。但是这样的生活场景是浅层次的,在定义场景时广告主要清楚,场景不是所谓的地理位置,也不仅仅是生活方式,它是“互联网+”的入口,它正构建着新的内容、新的服务、新的连接方式。在内容、互动、服务之后,建立唯一的关系才能让媒体和广告主的营销进入大家的生活,并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