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营销没有人买单,问题可能出在这里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1/27 13:17:19)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大人讲故事,各种妖魔鬼怪、爱恨情仇扑面而来,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长大之后,大部分故事都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记得起来,也只是呵呵一笑,顶多浮现一下讲故事那张慈祥的脸。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然而,也有一些人,被一个故事影响了一生。
举个例子。小明,小时候奶奶经常给他做糖吃,那种味道一直留在他的记忆中。长大后,小明把那种糖做成了一个很畅销的产品。
这才是内容营销中的故事。
讲故事本来是很轻松随性的事情,但是内容营销中的讲故事就不能这么慈祥了。对内容营销来说,达不到营销目的的故事都不是好故事。
那么,怎么提高故事的营销力呢?
强行插入太没品了,这个年代不流行这个;软性植入又太没有存在感,容易被无视掉。
怎么破?
这里提供一个故事模板,很老套却很实用,是内容营销故事的经典套路。如下图:
即现在很不好-通过某某东西-变好
或者 现在挺好–通过某某东西–变得更好
总之,就是要变好。
这就跟我们小时候听的故事或者电视里看到的故事有很大的差别了。这些故事就是纯粹叙述或者熏染氛围,但是内容营销中的故事总会突出某一样东西。要突出的东西,就是上面模板中的“某某东西”。
人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而各种产品和服务就是帮人变得更好的工具。
内容营销中的故事,要给别人构建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就是一个改变现状的场景。我们大概可以这么描述:
有个小男孩,还有一条大河。小男孩坐在贫穷落后的一岸,痴痴地望着繁华似锦的一岸。然而,整条河没有一坐桥。所以,小男孩只能痴痴地望着,心里时而羡慕,时而嫉妒,盼望着某一天出现一座桥。有了这座桥,他就可以奔向对岸愉快地玩耍了,甚至还可以改变命运。
我们从这个场景中,除了主人公,有三个关键元素:此岸-桥-彼岸。
这三个东西,如果要做一个优劣度对比的话,最齪的是此岸,最美好的是彼岸,而那座桥,不好也不坏,但是最有用。
是的,你的产品或服务,就是要做那座桥。有了这座桥,此岸苦逼的小明就可以通往彼岸,变成幻想中的自己了。
讲故事的时候,最常见的两个陷阱:
1、桥喧宾夺主
花太多口水去描述那一座桥,甚至抢了彼岸的风头,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一旦桥的风头盖过彼岸,就会破坏故事的艺术价值,变成赤裸裸的推销,自传播的命根子被切断。
比如:天天鼓吹“我们的优势”、“我们的特色 ”、“我们的承诺”,满篇都是“我”、“我们”,而且主题只有一个:我们好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