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营销没有人买单,问题可能出在这里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1/27 13:17:19)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强行插入。很卖力,也很恶心。想象一下:你站在桥上欣赏大好河山,旁边有个没刷牙的人在朝你喷口水……
对此我只想泼一碗隔夜的冷鸡汤:不要整天风情万种,你没有那么多观众。
其实桥本身就处在一个关键的位置,少了它是万万不能的。所以不用再过分吹嘘,只要告诉别人这里有座桥即可。
2、彼岸过于抢眼
一个故事中,不怕此岸有多暗淡,就怕彼岸亮瞎眼。彼岸太抢眼的后果,就是此岸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光直愣愣地看着彼岸,很自然就忘记了桥的存在。你想吸引别人过桥,然后收过桥费,可现在大家都紧紧地盯着对岸在尖叫,所以桥就显得毫无存在感了。
比如:在一个故事中,品牌的信息只用“某某公司负责人提到”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整个故事与品牌无关,只在文末摆一个可怜的logo和slogan。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弱弱的软性植入,疲软得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没了。
所以,一个故事当中,不要给你的客户一下子画太大的饼,大家会觉得脱离实际,不会想到找座桥跑过去吃饼。
现在有一种颇为极端的现象在抬头。有些公司内容意识超强,公司上下齐刷刷地喊着“无内容不营销”。由于太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请来了很多内容制作专家。而这些内容专家,手段之高明,简直上升到了艺术家的层面。没错,他们就是被大手笔请过来的作家、画家、创意大师,这些人才天天在那里写小说,写散文,作画。他们的作品,大家都很喜欢,喜欢到只顾欣赏,都忘记作品背后是想要突出产品了。
这就是彼岸过于抢眼的例子。
如果内容营销中的故事有一个表达程度的问题,那么只要满足了需要即可,而不用盲目取悦。雪中送炭容易让人动情,锦上添花别人不一定领情。需求是一层一层剥开的,满足需求的过程也要循序渐进。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有效故事的几个要点:
1、让看故事的人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小明,这是有效故事的根基;
2、有一个较差的现状-此岸,和一个较好的状态-彼岸,以及一个改变现状的东西-桥;
3、三者分工合作,此岸负责恶心人,彼岸负责诱惑人,桥充当一个实用工具,负责提供逃离通道;
4、如果要给三个元素的属性一个定位,那就是:此岸-低端小气Low到爆,彼岸-高端霸气上档次,桥-低调奢华有内涵。
把产品安放在一个不那么显眼但很重要的位置,才能构成一个由营销力的故事。所有产品和服务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让他人活得更好。如果你的产品没有这个基因,故事讲得越多,产品死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