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大数据精准广告并不靠谱?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2/4 13:50:49)
大数据公司建议广告主按照程序化投放,过滤掉不适合投放手机的4千人,仅对适合投放手机的6千人付费,假如单价不变,那么在保证相同效果的前提下,成本降低至30元。剩下的4千人大数据公司将其销售给服装广告主,成本为20元。由此,在相同的效果情况下,大数据广告大幅降低广告主的成本。当然事实上,由于RTB(实时竞价)机制的存在,当价格(效果相同)低到一定程度,不同手机广告主的相互竞价,使得真实价格一般高于30元,但肯定介于30元到原有预期成本50元之间,由此形成多方共同获益的理想局面。
这样的案例看上去Perfect,无懈可击。因为它解决了传统广告的低效问题,比如看起来有用,但又说不清楚到底有用在哪里,这个正是各公司财务总监所深恶痛绝的。是的,通过大数据广告,让一切花在广告上的钱更有依据,可以在线评估一条广告到底造成多少的印象(Impressions),甚至多少点击,多少因此而下载使用,多少因此产生交易。
有问题吗?没问题。有问题吗?你什么意思,难道你要怀疑真理?
二、大数据精准广告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
本着证伪的原则,真理只有被证明为谬误的时候(理解其应用的局限及条件),才算真理。因此我们必须先回答一个问题,广告是用来做什么的?
按照以前的共识,广告被视为品牌用来向那些无法面对面沟通的消费者去传达品牌的特性。因此广告虽然对销售有促进作用,但通常时候,广告的内容并不直接说服消费者去购买,就如中国移动曾经的获奖广告“沟通从心开始”一样。2010年出版的《品牌如何增长》(HowBrandsGrow)一书(说明,笔者未读过,希望将来能读到),作者南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拜伦在书中指出,广告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往往不需要去说服或灌输,只要让人在购买的时候回想起品牌的名字就可以了。市场研究机构MilwardBrown创始人高登(GordonBrown)就指出,广告的功能就是让一个摆在货架上的品牌变得“有趣”。
好吧,再回到大数据精准广告案例,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大数据如何分析出这6千个浏览用户适合投放手机广告?对于这个问题,广告公司早有准备,给出如下的种种答案。
第一,从历史记录中寻找曾经使用过同类产品的客户进行匹配。通常使用的算法叫“协同过滤”,即由某些经验的相关性,找到潜在的适合用户。比如你玩过某款游戏,因此可认为你对该类型的其它游戏也有相同的需求。笔者并不否认该算法对某些领域确实有作用,比如游戏付费用户基本就是之前重度游戏使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