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大数据精准广告并不靠谱?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2/4 13:50:49)
但是抛开这些特殊领域,该算法内涵思想“品牌依靠忠诚的消费者发展壮大”与拜伦的理论完全矛盾。拜伦通过对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他指出在所有成功的的品牌当中,大量的销售来自“轻顾客”(Lightbuyer):也就是购买产品相对不那么频繁的顾客。可口可乐的生意并非依靠每天都喝可乐的人,而是数百万每年喝一次或两次的顾客。这种消费者模式在各个品牌、商品品类国家和时期都适用。无论是牙刷还是电脑,法国汽车或是澳大利亚银行,品牌依靠的是大规模人口——换句话说,大众——那些偶尔购买他们的人。
这个理论意义十分深远。这意味着你永远无法通过精准营销现有顾客来增加品牌的市场份额。而对现有顾客的精准营销,正是数字媒体所擅长的。
本着批判的精神来看待新出现未经检验的思想,笔者希望引用一下广东移动最近公布的用户换机特征数据。广东移动对旗下用户的终端迁移分析表明,使用苹果的用户升级终端,继续使用苹果手机的占比64%,忠诚度最高。但除苹果以外,其余忠诚度表现最好的华为、小米手机,更换4G后持续使用同品牌的占比不到30%。
这说明,你向苹果4或5用户推广苹果6是可行的,果粉效应推翻拜伦的理论,证实在部分领域依靠忠诚的消费者发展壮大是可行的。但除此以外,你向任何一个当前品牌的用户推广同品牌的手机终端都是不合时宜的。
因此,希望通过历史的电商数据分析推断用户下一步可能需要是无效的。就如向曾经购买过服装的用户推广服装,或许不如推广一卷纸或一桶油更为有效。
相反,成功的品牌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到达目标市场之外的群体。品牌的广告一定要用某种方式获得这部分人的兴趣——只有这样,当他们在准备购买的时候,该品牌才能自动出现在消费者的脑海中。
第二,如果“协同过滤”存在局限,广告公司会告诉你还有第二种算法,并不基于客户的历史行为记录,而是客户本身特征相似性,来找到与种子客户最为相似的客户群体。简称“Lookalike”。先需要广告主提供本则广告起到作用的典型用户,以手机为例,受广告影响感兴趣点击浏览或预购某手机的用户,大约几百或几千个。大数据公司通过Lookalike算法(专业的术语更可能是稀疏矩阵),寻找与这几百/千个用户高度相似的其它数十万/百万客户群进行投放。
这类算法真正考验大数据平台的计算能力,因为并不是经验性的协同过滤,而是利用数十数百甚至上千个变量进行回归计算。最后按照相似性的概率打分,按照由高到低选择合适的用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