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怎么看待南华早报进入阿里系?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2/18 11:31:24)
日前,南华早报集团公开发表声明,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及相关媒体资产的价格为20.6亿港元(约合2.66亿美元)。
这笔收购包括了《南华早报》报纸、户外广告、数字资产和杂志。阿里巴巴上周表示,将取消南华早报网站的“收费墙”,而新闻编辑仍将保持独立性,不受阿里巴巴公司的影响。
很多媒体已经总结过阿里系媒体版图,一些我们知道或不熟悉的媒体都在里面不说,甚至有些媒体表面上充满仇怨,但是同样被划归其中。当同样被冠上“阿里系”三个字的时候,到底什么会发生,什么不会?人们的哪些担心是合理的,哪些又属于担心过度呢?
利益相关
同为“阿里系”旗下的一些业务之间的联系肯定会更加紧密,但在不同的新闻编辑准则和业界态度下,其处理方式会有很大不同。
今天早上新浪科技的头条内容,是完成了其员工精心打造的一个原创的手机音乐播放器评测。当然评测代表评测者个人意见,所以只要过程严谨,逻辑严密,出来什么结论都不应该奇怪。但是我感觉,如果不是虾米音乐碰巧被评为第一的话,会有更多人向他们的朋友推荐这个评测。
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均是由知名音乐人高晓松担任董事长的阿里音乐集团的重要业务。而新浪微博被阿里入股之后,新浪的门户网站也被第三方观察者算作是“阿里系”的一部分——尽管实际联系可能没有那么紧密。
人们对媒体“公信力”的评价标准,仔细一想是比较奇怪的。比如,可能再严谨的论证和声明,都比不上刊登一篇集团成员企业相关的“负面报道”或者“负面评论”,更容易让人们觉得这媒体有“公信力”。
披露关联公司的负面新闻,对现代媒体而言并不是洪水猛兽。香港无线电视的前任业务总经理陈志云,因为职务相关问题被起诉然后折腾了很长时间,无线的六点半新闻报道该放头条就放头条,毫不避讳。反过来,对负面新闻的痴迷可能会让部分媒体误入歧途,比如《今晚报》刚刚就一篇后来被证明不实的批评“双11”活动的文章转载而道歉。其实根本用不着这样,只要实事求是就可以了,这个要求并不高。
在我看来,如果是拥有利益相关的媒体,在夸耀企业的好处方面,反而可以更加理直气壮,不用遮遮掩掩。只有负面报道,没有正面报道的媒介生态也是不正常的。同样,夸奖和批评只要坚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就没有任何问题,读者也不必唯“负面”马首是瞻。
编辑自由
马云之前接受《南华早报》的采访被部分媒体断章取义,引发一场小型公关危机。《今晚报》被阿里起诉后今日道歉,坊间就有了“坐等阿里收购《今晚报》”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