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南华早报将如何报道阿里巴巴?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12/18 11:41:04)
在屡屡传出不同版本的消息后,阿里终于收购了南华早报。既非简单的入股,也非仅仅限于对报纸部门的收购,而是整体性的收购。
2015年12月11日晚间消息,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收购《南华早报》,在协议中,阿里巴巴向南华早报集团收购的资产,除了报纸旗舰《南华早报》外,还包括《星期日南华早报》,南华早报电子商务网站,中文网站,招聘业务、杂志业务,户外媒体,会议业务,教育和数字媒体业务。
阿里的媒体帝国又进行了新的扩张,此时我有一个疑问:未来,一旦有所涉及,南华早报将如何报道阿里巴巴?或者说,南华早报将如何报道阿里巴巴的对手?
这肯定是个难题。
我一直怀疑媒体中立性这个命题的真实性,与网络中立一样,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其局限性。媒体的立场,始终受经济、党派、政治等外来因素的左右。否则,国外的一些媒体为何会有左中右之分呢?甚至,部分媒体因为自己的标签而刻意表达,无非是为了自己的“非中立性”。而当一家媒体的资本易主之后,说它不会受资本易主的影响,这很难让人信服。试问,自己把持的媒体,整天说自己的坏话,是什么感受呢?在事实上,媒体,始终要接受程度不同的约束。
某种意义上看,媒体的立场亦是言论。但言论自由,也有限制,最起码有政治上的限制。以法国为例,我们不妨看看法国媒体言论在历史变迁中受政治因素影响的痕迹。
1789年诞生的法国《人权宣言》第10条规定:“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是宗教上的意见———而不受打击,只要他的言论不扰乱法定的公共秩序。”第11条规定:“思想和见解的自由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除非根据法律决定的情形而必须为这项自由的滥用负责,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从《人权宣言》可以看出,法定的公共秩序和法律是言论自由的前提。在之后数百年间,尽管法国媒体经历了国家垄断、国家放宽管制、私有化、市场竞争等不同阶段,但在根本上还是大体遵循了《人权宣言》的理念。
而根据文献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法国的报纸接受政府的资助,卖不出去的报纸,政府可以回收。这段时间,政府、党派基本上垄断了媒体,这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这个期间的特点。这个时期,法国的报纸基本上都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某个党派,有着自己的政治背景。直到1984年,宪法委员会在一项裁决中提出了两项原则后,局面略有改观,但政治色彩依然浓厚。这两项原则是:一,在有关新闻领域的事务中,政党并不享有优越于公民的权利;二,在适用这部新法规时,必须要特别注意不要妨碍宪法第四条所保护的政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