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试验说明,小中心时代,同频传播能够实现共振。
每个企业都需要一名“主编”
传播要有信息源,要有符合新媒体传播的素材。习惯于硬广告的企业,多数还不熟悉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在门户网站时代,很多企业有网站,但内容明显不符合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如果还是门户网站时代的内容,那就会在新媒体时代“失声”。
为什么每个企业都需要一名“主编”?因为企业必须为新媒体传播提供“素材”,制造“新闻”。这些需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过去的市场部、公关部或广告部是品牌传播部门,但只是与媒体沟通的部门,偶尔也承担提供广告文案或软文的任务,但不是核心工作。
当然,仅仅有一个“主编”是不够的,那些在互联网时代擅长传播的企业,老板基本上都是“首席传播官”,马云、刘强东、雷军等,哪个露面都是新闻素材。
文明进化与传播演化
商业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所以,商业与传播密切相关。
农业文明时代
农业文明时代,由于地理的跨度,造成信息不对称。所以,商人必须到更远的地方寻求更大的信息不对称,比如,晋商就是“走西口”的结果。
商业的交易要消除信息不对称,所以,农业社会遵循“好酒不怕巷子深”,但此处再不怕巷子深,仍然属于自然传播,短距离传播。
工业文明社会
工业文明社会,传播业发达了,信息不对称大大消失。然而,媒体霸权出现了,媒体业出现了大量垄断,比如央视。媒体霸权的出现,形成了认知不对称,比如,央视“标王”就是认知不对称的结果。所以,传播业、品牌人有一句名言:认知大于事实。认知是传播的结果。
信息文明社会
信息文明社会,媒体霸权几乎没有了,各类信息都有自己的传播途径,通过“硬广”制造“认知不对称”的可能性小了,但“小中心”制造“大中心”的现象却出现了。比如,华为Mate6在国产智能手机的异军突起,是华为没有想到的,就是“好品质+新媒体自主传播”的结果。
小中心“同频共振”如何实现
小中心“同频共振”如何才能实现呢?取决于三大影响因素。
1.内容的传播力
一般来说,第一轮传播是可控的,从第二轮开始就不可控。要使传播范围更高,传播链必须更长。这是传播内容决定的,也是为什么企业需要“主编”的原因。
有没有传播力,关键看传播是否衰减的,比如,第一轮有100个小中心传播,第二轮如果少于100个就是衰减的,如果多于100个就是递增的。头几轮应该是递增的,后几轮肯定是衰减的,否则就会无限传播。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