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关
和同事沟通,和记者交流
一个好的发言人一定是一个好的沟通者。张静说,一个单位的发言人一般是新闻或者宣传部门的负责人,他(她)每天要面临的重要工作就是和其他业务部门的人密切沟通,会商口径,才能使自己上台前胸中有料,心里不慌。而且,事先沟通过,也不会使自己的回答让业务部门不满。
像“两会”这样重要且综合性的新闻发布,需要提前从各个部委了解各个领域的口径。这个工作说起来简单,其实是颇为繁重,因为每个部委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并非一两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除了和相关部门沟通,发言人还要多多和记者交流,熟悉每家媒体的关注点。“有一些非常熟悉的记者,一见到他们举手问什么问题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演练关
重大发布会要正式演练三四次
张静告诉北青报记者,为了一场重大发布会,光是正式演练就要进行3到4次。在重大新闻发布的演练中,发言人拿什么文件夹,戴什么领带,甚至做什么手势,都会有设计。“一切细节都要关注到,拿着装来说,男发言人的着装比较好说,如果是女发言人,我们一般都会事先通知发布会的背板颜色,以免和服装撞色。”
有些发布会的发言人是重要领导甚至是一把手,但是在演练当中,面对假扮成记者甚至是外国记者的工作人员的尖锐问题,也难免“没面子”。规定说3分钟,最多不能超过5分钟,说的时间太长了还会被无情打断,这在一般的会议讲话中可是从来没有过的。被请来“观战”的资深专家、有发布经验的领导也会很不客气地指出错误。“对这些意见,发言人都要虚心接受,脸皮厚一些,不能挂不住。因为这些演练都是为了确保发布会现场不掉链子。”张静说。
禁忌
发言人不能做什么?
从新闻发言人岗位上退下来的杜少中,现在也在从事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作为曾经的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他认为,新闻发言人需要媒介素养、专业素养和做人的基本品质。
“不能回避问题”
杜少中认为,新闻发言人干的是传播的事,首先对媒体要有开放的态度,同时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这就是媒介素养。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每年会迎来数千受训学员。杜少中在培训中发现,一些学员不从事宣传工作,就抱着“最好别轮上我,别让我接受采访”的心理,但是他认为,在现在的时代,任何人都是自媒体,公务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记录下来,从而对其所在机构产生影响。
杜少中说,作为新闻发言人、公务人员,不能只是接受采访,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主动发声,比如他自己在环保局工作时就已经开设了微博。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