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问三不知”
“不能一问三不知。”杜少中说,新闻发言人不是专门为了“伺候”记者而准备,而是为了回答公众心中的问题,记者和发言人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公众科学的结论。
董关鹏告诉北青报记者,媒介素养可以后天培养。从国家部委的新闻发言人来看,主要分三种:第一类别的新闻发言人,既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实践者,也是具有多年丰富经验的新闻宣传工作主管领导;第二类别的新闻发言人,是该部委新闻宣传部门的负责人,但不一定是本行业专家,在他们的新闻发布会上,会邀请所在部委司局的负责人来共同发布与解读;第三类别的新闻发言人,是精通所在部委业务的专家型领导,但是没有从事过专门的新闻宣传工作。
“不能推卸责任”
杜少中认为,新闻发言人必须要有为人处事的基本素养,必须要诚信。董关鹏认为,无论是政协大会还是平时任何单位的任何一场发布会,如果新闻发言人遇到确实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就应该简明而如实告知“不知道”,并表达在会后会协助找到答案的意愿。“我们的培训从来不会训练发言人巧言辞令或不懂装懂。真诚是优秀新闻发言人共同的为人处事之道。”
延伸
现场“答不上来”怎么办?
“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到了现场90%的问题都已经可以应对。”张静说,相对于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业内人士来说,记者在发布会上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在发言人的掌握之中,就是说事先都有准备,现场最大的变量其实是记者提问的角度。
碰到熟悉的领域,刁钻的角度,发言人要熟练掌握“搭桥”的技巧,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把答问扭转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对于媒体提出的“负面”问题,发言人不能够重复该问题,而且需要将其转为“正面”的回答,即发言人所在机构希望向公众传达的内容。
杜少中告诉北青报记者,由于平时对工作和舆论关切已经非常了解,基本很少出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如果遇见自己没有听说过的情况,也不要顾左右而言他。如果他问一个具体情况,可以告诉他原则作为参考;如果他提一个模糊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事来说明。“这样可以有助于向公众传播,不会造成你不说他非问。如果确有必要,事后可以给予帮助作出充分的解读。”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