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言人选择方面,百事当然特别青睐于那些年轻人眼中的最'酷"明星。在美国本土,1994年百事可乐花500万美元聘请了流行乐坛巨星麦克尔·杰克逊做广告。
而在90年代后期—00年代前期的中国,其代言人郭富城的劲歌劲舞,王菲的冷酷气质,曾迷倒了无数年轻消费者。的确,百事的全明星战略获得了不错的成效,甚至今天相当多的80年代消费者也认为,蓝色的百事相对可口可乐要更“酷”一些。
然而,尽管明星的号召力十分强大,在营销越来越接地气的今天,观众对高高在上的大牌越来越不感冒,这种全明星战略也跟着不合时宜了。
从2012年开始,每年的年度广告片“把乐带回家”都是百事的重头戏。一线明星齐集,制作水平堪比影院大片,结果往往入了眼,却不能入心。
反观可口可乐这些年,在全球“内容2020”战略的指导下,从“创意卓越”向“内容卓越”转变,不断用讲故事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对话,并赢得超多的流行文化市场份额。
2013年夏天,可口可乐中国因“昵称瓶”而改变,成为了全民话题,并飞速地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不仅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0%,并且在广告届的盛大节日中国艾菲奖(EFFIEAWARDS,大中华区)颁奖中摘得全场大奖。2014年的“歌词瓶”同样掀起了一场夏日狂欢。不仅在社交媒体上赚足眼球,还彻底俘获了年轻人的心。事实上,百事可乐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2014年底,为了考虑到更多的大众消费者,百事高管就曾明确表示:美国女神碧昂斯将不会出现在全球营销活动中。
而在元旦前百事发布的朋友圈广告《猴王祝您百事可乐》的成功,其实也是内容营销的成功。六小龄童的猴王故事,触动了不止一代人的情感,加上KOL的造势,自然获得了很大的关注量和话题讨论。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