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民国时期所出现的各领域大师,从作家茅盾、老舍、施蛰存、张天翼、袁牧之、鲁迅、柳亚子到美术家梁韬云、 叶浅予、丰子恺、徐悲鸿、张光宇,都曾经为这些杂志报刊撰稿或者编辑。可以说,这些大家成就了这些杂志报刊,同时也是这些杂志报刊成就了这些大家。而这些杂志报刊,同样也为中国历练出一批诸如伍联德、马国民、梁得所、郭建英这些优秀的出版人或者主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不少主编均可谓多才多艺——能写能画能摄影,还能以英文写作。《玲珑》创始人林泽苍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喜好摄影;《良友》的伍德联则毕业于岭南大学,热爱美术;《妇人画报》的主编郭建英本身是画家,所以封面大多由其本人操刀。
而他们最大的成功,在于打造了一个当代都市女性群体——“上海女性”。1910至1940年代的上海女性,就是“摩登”的代名词。 她们并不一定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却都成名于上海。妩媚却不轻浮的眼神,艳丽的红唇,好莱坞女星的发型,一身婀娜多姿的旗袍,几乎是“上海女性”留给人们的经典形象。上海获得“东方巴黎”之美誉,正是得益于“上海女性”这一群体的存在。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曾在其成名作之一,1967年首次出版的《时装体系》(The Fashion System)中论述到,服装其实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物质的(Material)”衣服;一种是“代表形象(Representative)”的,即是媒体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而人为营造出的一种服装,确切的说,是人们“感觉”中的服装;最后是“使用过的(Used)”服装,即服装的“消费”。这三类服装中,最能决定消费者是否掏腰包的,不是服装本身,即“物质的服装”,而是能制造“感觉”的服装。“一件全棉连身裙”本身不具备诱惑力,但是套上“性感”、“纤细”的词汇,配在有视觉震撼力的图片旁,“一件全棉连身裙”会立刻让人感觉到“性感”与“苗条”。
当年上海滩的媒体,正是通过图片与文字树立一个被摩登生活所包围的上海女性的经典形象:爵士乐队、摩天大厦、进口布料、香烟雪茄、还有好莱坞的发型与化妆,以及性感的文字,构建了“上海女性”这一形象。
上世纪八十及就是年代,中国服装设计师曾被媒体称为“只会做秀的设计师”——原因是大部分设计师的作品只能展现在T台上,而普罗大众根本未曾意识到这些设计师的存在。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当有记者问到“何时中国能有享誉国际的服装设计师?”彼时著名设计师王新元回答道:“何时中国能有享誉世界的时尚媒体?”他的话并非戏言。 服装从被创造出来的第一天起,历经设计师、制造商、再到商场的流通环节;打造的都是物质的过程;而媒体则承担着将这个“物质”提升到到“文化”的层面。 可见,媒体自始至终都肩负着推动时尚产业发展的重任。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