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广为中国用户熟知的Youtube,其实没有太多可解释的,这是纯粹基于互联网UGC内容结构的视频网站。事实上,中国的视频网站都起于Youtube模式,即使是号称hulu模式的爱奇艺,就内容结构而言,都与hulu相差太远。
话说回来,就目前中国的视频网站而言,如果说内容质量,远比上不hulu,如果说付费会员,哪家都没有了Netflix的基因。同样,无论是长久以来Youtube的UGC用户培养还是中国所谓的PGC的机构扶持,其内容提供者远无法达到Youtube的水平。
Netflix、 hulu和Youtube的存在,正是依靠自身独特的优势差异化竞争的结果,所以家家都过得富得流油。而中国的视频网站,在抢各种潮流的过程中,忘掉了自己的本身,在各种潮流的变化中,变得越来越没有区别。不管是巨资拓展市场份额、高价砸内容还是一窝蜂地进行UGC、PGC内容结构变化,都让这些视频网站无论从内容结构还是商业模式更加趋同,连亏损也成为一致性表现。
中国视频网站如何突围?
就目前中国视频网站的现状而言,无论是内容质量还是商业模式,短时间内无法根本性改变,所以其亏损的日子依然望不到头。
更为残酷的是,就目前中国视频网站的内容结构,实际上就是影视资源的一个在线播放平台,这与十几前的影视下载网站并没有什么核心的不同,只是把下载模式变成了在线模式而已,所以在商业模式的探索和研究方面,十几年中视频网站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影视资源下载网站的结局不说大家都清楚,虽然大家暂时都没有因版权问题关门的担忧,但赢利却是投资方天天都会念的紧箍咒。
网络视频的价值远比现在视频网站表现出来的要大得多,与电视而言,其传输介质的变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介入,让用户收看场景和选择性大大提高,而于传统媒介而言,视频的表达方式,不仅信息容量大为增加,而且重现性相对纸媒有天生无法比拟的优势。即使放眼全球,网络视频的价值远没有达到它应该具有的影响力。
事情在慢慢地在发生变化。
至2015年末,半岛电视台仅在Facebook提供了22亿个视频,位列Facebook应用使用量的第七。
同样,路透社的研究表明,《纽约时报》已经把视频看成增长和竞争的战略中心,开始在纪录片领域的探索;《华盛顿邮报》把电视和视频摆在新的新闻编辑室的核心,建立了四个现场拍摄基地;而新闻集团和《电讯报》也开始了视频战略,等等等等。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