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97_45px;
资讯中心
企业理念
Corporate Philosophy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通知公告
新媒体环境下电台广播剧的民生化创新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6/2/3 13:25:15)
  移动网络等新兴媒体给社会带来全新的媒介体验,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其中,广播媒体也未能摆脱新媒体的冲击。而作为广播媒介的特色产品,原本就面临革新难题的广播剧,其生存压力尤为明显。然而,在寻求出路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电台却巧妙地利用广播剧这一独特节目形式,策划出不同于传统广播剧的系列短剧。这些广播短剧贴近生活、短小精悍,赢得了大量听众的青睐,有的广播剧甚至被打造成为电台的品牌节目,成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一大利器。那么,是什么促使广播电台拿出这样的创新举措?新型广播剧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别出心裁的革新给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业带来怎样的启示?本文试图就此做出分析和解读。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台广播剧的生存困境

  (一)广播剧的历史沿革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形式中的一种颇具感染力的艺术品种。由于广播剧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点,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可将“广播剧”解读为“广播制作者以电波为传播载体,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进行的一种戏剧艺术传播活动”。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融合与革新,广播电台也在互联网上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网络电台。网络电台中同样播送广播剧,但本文的研究对象特指传统的电台广播剧,不涉及网络电台广播剧。

  我国的广播剧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诞生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广播剧为配合时事和前线战事而出现。最早的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诞生于1933年7月,由当时的上海广播电台播出。第二阶段是发展期,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录音合成技术使广播剧的制作水平有了飞跃。同时,广播剧也从最初的舞台剧向具有广播特性的广播戏剧转变,从而确立了广播剧以声音表现为主的基本形态。[1]186到了80年代初,各地广播电台广播剧产量突飞猛进,录制出了许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第三阶段是下滑期,时间从80年代中后期到1995年。这段时期的广播剧受到电视媒体的冲击而流失了部分听众。此外,受到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电台无力录制支出大于收益的广播剧,使得广播剧数量大幅下降。第四阶段是探索期,时间从1995年至今。1995年,广播剧被纳入中宣部关于精神产品的“五个一”工程。有数据统计,2005年全国共生产达2180部近万集的广播剧(包括各地的新闻报道剧),生产态势呈现出中央、省、市及县级媒体齐头并进的局面。[1]186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生活节奏的转变,广播剧数量的提升与听众的反响并不成正比。因此,广播剧依旧走在求生的探索之路上。

12345

上篇:

下篇: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东方红广场国芳写字楼16楼      联系电话:0931-8831301
传真:0931-8831301      网址:www.huobanmedia.com
关注我们:
  • 100_100px;
  • 100_100px;
  • 100_100px;
Copyrights © 2025 版权所有 兰州伙伴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陇ICP备09000722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icon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