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媒体对电台广播剧的冲击
如今,网络新媒体从传统媒体的手中抢夺了数目巨大的受众,广播媒体作为拥有一定历史积淀的大众媒体,同样无法避免。目前,除了定位于有车一族的交通广播影响不大之外,其余类别的频道均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而广播剧作为广播媒体独有的艺术形态,在播送形式上依附电波存在,也面临着寻求新出路的严峻考验。
广播剧除了受制于播送渠道的弊端之外,自身创新性不足也是其发展不利的重要原因。传统形态的广播剧多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作为创作素材,偏于宏大叙事。制作方面配合实地录制的现场音效和旁白解说,力求成为一部完整的甚至经典的作品。精良的制作固然提升了广播剧的整体品质,然而,完成这样一部广播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播送。这对于现今的媒体和听众来说,性价比低下的弊端已经显露得很明显。
总之,新媒体的出现使广播剧的市场萎缩,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的变化,部分受众偏爱快餐式的文化形式。而传统的广播剧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发展道路越来越窄。外因和内因合力造成了今天广播剧的生存困境。
二、电台广播剧的民生化求生路径
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所存在的弊端并不能否认广播剧本身的优良特质。如何扬长避短适应新需求,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天津滨海广播的从业者就利用了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公众实际需求,策划了一档日播的广播短剧《滨海大街878号》。自2008年开播以来,该剧获得了大量听众的青睐。
(一)民生化给广播剧转型的启示
《滨海大街878号》作为新型广播剧的成功案例,民生化、接地气是主要成功之道。
在我国,“民生新闻”的概念虽然没有得到学界的统一定义,但民生新闻自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创办成功之后,迅速被业界和学界接受。学者白小易认为,“民生新闻”就是站在百姓的立场,采用平民的视角,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实际上,广播媒体作为随时随地收听的伴随式媒体,本身就具备纸媒与电视不具有的便捷性。因此,与公众的交流互动渠道也更为通畅。从这个角度来讲,广播媒体是更贴近人民生活的媒体。
然而广播剧由艺术发端,偏重于剧本的创作和艺术形态的展现,长期以来注重向公众展现一些典型事件及典型人物的生活,没有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民生化程度较低。然而,广播剧本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集合多种表现形式,且专为广播打造,对于寻求突破的广播媒体而言,可塑性很强。滨海广播的创作团队正是选定了广播剧形式,尝试将百姓生活融入其中,打造成了接地气的、听众喜闻乐见的民生化栏目。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