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5年有一个投资人当时给子超说最近电台好像很火,很多投资人都在关注这一块儿。互联网电台这批最早是伴随着文艺和清新的豆瓣FM出来了一大批,豆瓣FM后来被很多音乐的APP超越,包括现在如日中天的网易云音乐。而后面又出来了很多电台APP,有聚合传统电台频道的蜻蜓FM,有听众众多的喜马拉雅电台和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录节目的荔枝FM等。
这些互联网电台的出现顺应了移动时代手机的场景,可以随时随地收听,也可以自主筛选节目,在电台里更可以进行一定的交互,比如在自己喜欢的电台节目上留留言,点个赞。这些优势对于传统的电台都是非常新颖的,一时间很多人觉得这样的新兴的电台,有可能是未来一片新的蓝海,因为移动互联网确实太热了,就算如日中天的豆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黯然失色。
传统的广播电台真的没落了吗?
前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春节期间推出的《中国声音中国年》节目(详见钛媒体文章《传统广播电台为什么也加入春节“喊红包”,其商业价值何在?》),期间有一个“喊红包”的互动环节,此次活动的6个小时内竟然有1552万次的互动频率。这次的“喊红包”活动传统的广播电台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脆弱,相反从整体的数据反馈来说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子超想起了前几年因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夹击,大家并不看好电视的号召力,从湖南卫视最早《快乐大本营》的APP广告植入效果到央视春晚的“摇一摇”和 “咻一咻”的红包活动一次又一次的说明了传统的媒介传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央广这次“喊红包”活动的背后是一家叫fmRADIO8的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在技术上本身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
传统电台的“互联网+”进化
fmRADIO8 是一个电台助手,就像一个快速建站的工具,帮助传统电台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微信电台。可以类比当年PC时代的Discuz,不同的是这套解决方案是帮助整个传统电台优化“3O”体系,就是线上(Online),线下(Offline)和电台节目(OnAir),本质上还是将传统电台的听众变为互联网里的用户,仅仅这一点就基本上相当于帮助了传统电台完成了一次“互联网+”的升级和进化。
子超经常讲“互联网+” 行业,最重要的是在行业。70%是在传统里,30%在互联网上,大部分“互联网+”项目出问题一定是出在传统行业里。很多风险投资人经常说的“互联网+” 看好,“+互联网”不看好,这其实是有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一定是看是否互联网可以颠覆这个行业,如果可以颠覆,那么必须是“互联网+”走的通,毕竟从互联网端变革更轻装上阵一些。但在子超看来传统的广播电台本身是可以进行自我进化的,不需要颠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