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在2015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在谈及创业者的焦虑状态时,曾引用《创业维艰》作者本·霍洛维茨说过的话进行佐证:“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CEO,我睡得像个婴儿,每隔两个小时就醒一次,然后大哭起来。”形象又生动。美丽说创始人徐易容也有类似论断:“创业之后,第一天睡觉前,我会觉得自己拥有整个世界,而第二天醒来时,我又觉得自己失去了整个世界”。
六、制造更大的麻烦
这一方法多数用于危机公关的时候,当对方揪住一个点扣帽子不放的时候,你也可以抛出与事件相关的另一个的主要矛盾,制造一个更大的麻烦,最好这个麻烦是相对长期存在的,在短期内解决不了的,这样就可以引导受众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和矛盾,扭转一边倒的不利局面,争取更多正面或者中立的声音。
比如北京市交通委指出滴滴等专车加剧了交通拥堵,不利于滴滴的品牌形象,对此,滴滴总裁柳青击表示:“通过滴滴平台每天拼车快车减少出行量63万次,顺风车减少出行量51.3万次,通过释放社会运力,滴滴每日能为城市减少114.3万次车运行。”她认为拥堵加剧的最根本问题是资源和需求的不匹配,路面资源能够承载的车辆数不能够满足用户出行需求。在柳青抛出了路面资源局限这个老大难、多年以来连政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之后,谁还好意思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滴滴身上呢?
七、制造追随
如果实在没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提炼,可以制造对于以往前瞻观点或者未来趋势言论的追随。
比如2015年下半年的资本寒冬论,基于这一主论断,很多具体分析的观点和议题层出不穷,有从投资人角度谈的,有从创业者角度谈的,有从中国经济整体表现来谈的,多元不一,其中也不乏有真知的干货,这里就不一一展开。
再比如多年后上市成功的公司大佬,公关团队一定会把老板在公司上市之前他说过的话都拿出来研究一番,看哪些实现了的,放到新形势下做重新包装,由此验证观点的正确预见。
在追随的表现上,不止于言论,行为也是亦可。因为内容除了文字以外,声音、图像、视频、微电影、H5等等,都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比如巴菲特午餐竞拍、苹果手机新品发布排长队购买、首支雷军发布会鬼畜视频爆出之后类似创始人、明星等鬼畜视频变得流行起来,这些都是追随的行为,也是一种很容易获得认同感的议题设定方式。
有人说公关像太极,看着绵柔,实则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和出其不意的杀伤力。能不能达成这样的效果,要看你出什么招、怎么出,这的确十分考验一个公关传播人的议题设定能力。对于和成熟品牌共舞的创业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做到上诉七法,基本上也能拿到80分了。希望能帮助进阶资深公关传播人越走越远。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