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点是:通常客服也有自己的KPI,问题解决率什么的,所以有时候你想直接跟用户沟通解决问题的时候,客服会不屈不饶,非要从中传话,那你懂的,多一个人传话就多一份沟通难度和成本,尤其这个传话的人还是不懂你业务的人。
4、调查问卷。
这是一种产品的主动获取用户反馈的方式。我们通常用在产品立项的前期调研,或者重大版本更新决策之前,或者大版本大功能上线之初(灰度、核心用户内测)以及之后。
优点是:你能通过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的获取你想要的反馈。后期的反馈呈现,能够数据化。而日常的用户反馈,用户都是描述性的语言,而且很多不清晰的,要追问。
缺点是:(1)对设计问卷的人自身的要求比较高,我们通常是运营来设计(当然,你公司如果给你们配专门的用研团队,那你就是幸糊的),有时候呢就会出现问卷发出去了,然而忽然觉得哪里没考虑周全。正因为是主动获取反馈的一种手段,因此很容易主观判断,甚至出到一些诱导用户回答的问题。(2)样本量的获取。尤其是对产品立项前期的调研,这个时候,产品还没有用户,那么你的样本就要完全靠你去定位用户,然后去获取,这个真的很辛苦,尤其是你的领导跟你说没有调研预算的时候。/(ㄒoㄒ)/~~(3)当样本量不足够大的时候,好像并没有什么卵用。
5、核心用户体验团。
这个是很多产品普遍采用的灰度测试方法。当产品有一定量用户后,从中筛选or招募一些对产品好感度较高热情较大的用户,用QQ群等圈起来,由运营去维护。
优点是:反馈速度快,质量高,易触达。
缺点是:正因为是好感度高的用户,所以反馈有可能偏颇,情人眼里出西施么,你懂的。他不能代表小白用户的。
6、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外部公开平台。
这个建议就是有余力的情况,可以做起来。例如以前我们会在百度知道啊,搜索结果啊,微博大号啊,微信公众号啊什么的,去看看产品相关关键词的结果里,都在说些什么。
优点是:你能知道潜在用户和已流失用户是怎么评价你家产品的。
缺点是:海量信息里去刨除和你有关的,成本也是有点大。微博微信大号还好一些,搜索引擎这种就真的有点累。而且搜索引擎这种也不适合全新的产品,因为没有用户量么,在搜索引擎那边权重也不高,所以能找到的有效信息比较少。
7、线下活动之类的获取的反馈。
例如说我们公司每年的校招啊,会去线下搞一些宣讲,可以派一个人跟过去,也可以设计好问卷之类的让人力资源的同事帮忙发一发,或者夹在笔试题目里之类的。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