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一经推出,便火爆微信朋友圈,大家因为其“霸气”的口号“你打车,我掏钱”而纷纷选择滴滴打车,并在抢得红包后,分享到朋友圈,怪不得滴滴打车CEO程维会有“两年时间花掉15亿,可以说我们是最烧钱的互联网初创公司。”的感慨。
90后CEO余佳文
90后的超级课程表CEO余佳文火了,因为在《青年中国说》霸道不羁的言论,这个24岁的年轻人一夜之间引起了一场争议。类似“明年拿一亿分员工”的承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有钱就是任性”的吹牛?在被黑得一谈糊涂之后,他也火爆了全国。
其它几个现象就不罗列了,自己看咯。
2015年:朋友圈广告,以及信息过载
去年,当微信开始测试朋友圈广告时,人们讨论的焦点在于,它会不会破坏朋友圈的纯净度。因为人们已经彻底把朋友圈当做生活的一部分,突然进来一个怪物总是让人感到心理不适。微信朋友圈广告在2015年1月21日上线,迎来首批广告品牌包括oppo、宝马和可口可乐。
在朋友圈广告刚线上之初,《这则刷屏的微信朋友圈广告,透露了哪些机制?》的文章如此描述它的疯狂:
今天上午打开朋友圈,一条十分扎眼的全黑色内容下面被加载了上百条评论,在一不小心点赞之后更是不断收到提醒,朋友间奔走相告:微信朋友圈广告来了。虽然前阵子资本市场和行业内人士已经关注过微信即将发布的广告业务,但真的到广告业务上线这天,大伙的反响还是有点出乎意料。
最开始我们会争论为什么给你推送宝马广告而给我推送3块钱一瓶的可口可乐广告,是不是证明我是屌丝你是富豪,朋友圈广告推送的依据是什么?到现在,我们现在对偶尔蹦出来的朋友圈广告习以为常,对广告创意点赞或吐槽已成平常事,有时候甚至已经不在乎它是否有创意。
除了朋友圈广告,越来越多人在这一年开始逃避朋友圈。
2016年:“越来越觉得,朋友圈这个功能,让我们的生活本末倒置”
到了2016年,大家对朋友圈的讨论已经开始上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生活的目的,从来不是发朋友圈》一文的作者描述了日常生活中几个怪诞的现象:
好友的生日聚会,我亲手制作了一份用心的礼物赠与他,他对这份礼物爱不释手,聚会中大家闲聊寒暄的间隙,她默默的拍了照片发了朋友圈,而后一直守着手机刷新,看他闷闷不乐的表情,大家都关切地问他怎么了?他愁眉苦脸地回答说不知道怎么了,竟没有一个人给他点赞。一场本来温馨快乐的生日会竟因为朋友圈没有评论和点赞而破坏了心情;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