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成功节目模式+本土化调整+好平台推动去挑选“引进模式”综艺,兼顾内容和平台双向作用,方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将下一个爆款综艺收入囊中。
上周五,《跑男4》如期播出,韩国天王Rain来到节目中展现出十足能力者形象,与中国版队员的互动自然、综艺感爆棚。随着近几年国内综艺节目的井喷式发展,不仅台前有更多韩国艺人现身中国综艺,幕后也涌入了越来越多的韩国综艺团队,大量“引进模式”综艺节目出现,一时间备受热捧。
但并不是每一个“引进模式”综艺都能走红,像《跑男》这种连续四季仍然获得良好流量和话题度的超级综艺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对于想通过综艺热潮实现品牌利益最大化的广告主来说,面对众多“引进模式”综艺,如何能够火眼金睛地挑选出下一个“爆款”呢?
原节目模式是否成熟,是否有粉丝基础
尽管都是“引进模式”综艺,但原版节目的走红程度和影响力各不相同,这从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引进到国内的成功率有所差异。拿《跑男》来说,原版《Running Man》是韩国国民综艺节目,已经连播六年,众多极具人气的嘉宾都曾参加过节目,并拥有一群热衷的节目粉丝。可以说,无论从节目运营的成熟度,还是节目的口碑效应来说,原版《Running man》都是不二之选。
引进到中国后的《跑男》,即使已经播出四个季度,仍然以高额的收视率傲视同期综艺节目。仅上周五播出的单期节目,目前爱奇艺播放量已经达到 1.77亿,前六期的累计播放量也已经高达14亿,而且长尾效应还在继续。对于广告主来说,流量即入口,品牌即口碑。成熟模式和拥有一定粉丝基础的“引进模式”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考察制作团队的资历、对节目把控力和创新力
即便有了较为成熟的原版节目为基础,也不乏有些节目引进后“扑街”。重要的一点在于制作团队是否有足够的“功力”。每个国家和区域由于语言、文化、习惯等的不同,大到整体风格、形式,小到观众的笑点都会有所差异。一味地照抄、复制并不能保证节目的成功。是否能将“引进模式”做出本土化调整,让观众买账?也是广告主挑选节目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即便最初《跑男》挟原版之威强势引入国内,很多人也并非持看好态度。幕后团队依据多年的行业经验,首先从固定成员的选择上进行了调整,与原版选择韩国国民MC刘在石把控节目节奏不同的是,中国版在这个位置上大胆启用并非主持人而是演员的邓超。事实证明,在成员构成上的本土化尝试为节目带来了预想外的火花。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