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MIUI 想赢利只能做广告?
小米公司从开始的策略就是“硬件不挣钱,靠软件盈利”的所谓互联网盈利模式。之前雷军接受外媒采访时说小米不像苹果,更像是 Amazon 卖 Kindle,硬件不赚钱,而通过硬件贩售内容赚钱。所以,小米手机当年依靠砍掉硬件利润来换取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后,公司的估值和盈利的重任则必须压宝在 MIUI 上。
软件的盈利模式无非以下几种(或他们的组合):
广告推广,常见于工具类和社交类应用,应用本身一般是免费的,靠展示广告/推广下载来赚钱。如猎豹的 CM 和新浪微博;
买断收费,比如很多单机游戏,生产力工具。国内很难产生规模,如 Sketch、Windows 7;
增值收费,有按项收费,有按月支付,这是买断收费的一种进化。早期的网游、生产力工具和一些服务,如 Wow、Office365、迅雷会员;
交易分成,提供某领域的服务,并从交易中赚钱,电商、O2O、手游联运平台可以属于这类,如老虎股票、猫眼电影、各类外卖。
这四种模式的特点适用场景以后再展开说,先把 MIUI 往这四种模式上套,可能的盈利方式包括:
广告推广:应用开屏、时间流广告、个性化推荐(推荐应用或新闻)、应用商店付费推广等等;
买断收费:MIUI 的用户特征(甚至国内整个环境)注定无法在软件端提供买断收费服务,而且买断收费不具有持续性,不容易给投资人讲故事;
增值收费:功能体验类不可能收费,因为竞争太激烈,你收费的功能友商下一版就免费了;空间服务类功能,跟“买断收费”一个问题,用户群没有付费习惯;
交易分成:MIUI 是在这个模式上探索过的,小米黄页、小米生活两者都失败了,问题在于没有提供足够好的服务,且用户没有习惯。唯一在“交易分成”模式下说得过去的是游戏联运,但要注意的是,游戏联运本质上是跟出货量正相关的,系统本身的体验并不会太影响最终的收益。换句话说,华为、vivo只要出货量跟小米一样,那么在游戏联运上挣的钱一定是同一数量级。
再看下 Amazon 的 Kindle 和 Sony 的 PSP ,这类产品相当于是硬件不赚钱的基础上靠“交易分成”来产生持续的盈利。这个模式有两个特点:
用户购买硬件就是为了消费内容,甚至说没有这些内容,硬件就没价值了;
平台相对封闭,且内容是高质量的。
用 Kindle/PSP 对比小米手机,在小米手机上跑的 MIUI ,根本无法提供具备上述特点的封闭环境和高质量独家内容。唯一可能能走出这条路的,是拥有独家影视资源且有能力烧钱的乐视手机。iPhone 则是更 imba,硬件赚肿了以后,还可以依靠交易分成赚的盆满钵满。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