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些广告则以“鸡汤”的面目示人,实则暗含歧视,拿弱势群体来进行消费。比如不久之前传遍朋友圈的SK-II广告《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广告将视角放到 “剩女”这个面临巨大结婚压力的群体身上,以剩女同父母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主张剩女们主宰自己的人生,不要在压力之下,为结婚而结婚。
广告出来后,被击中痛点的姑娘们在社交网络上纷纷转发,同时附上励志观点,看起来这就是她们所追求的生活态度。但冷静下来发现,SK-II这则广告在用是否结婚来判定女人是否独立与自信,实际上在拿“剩女”来消费,剩女们表示,对不起,这碗鸡汤我们不喝。类似三观不正的还有台湾麦当劳广告《如果我三十岁没嫁出去,你要娶我》,广告疑似宣扬“甘心当备胎”的扭曲情感观而受到争议。
无脑的广告往往以强行重复、猎奇,而不是创意的方式来引人关注。比如杨幂代言的溜溜梅广告,全程都是杨幂变着法在对着镜头说“你没事吧?”,重复了好几遍之后终于点了题:“没事就吃溜溜梅!”让人不明所以。
在杨幂代言之前,溜溜梅早期的另一版本广告更有宣扬违反公序良俗行为的嫌疑: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进了电梯,女孩进来后先用屁股撅了一下电梯按钮,撅完后不过瘾,把所有的按钮都按亮,男孩不知所措,问女孩:你没事吧?女孩得意地反问:你没事吧?在男孩说自己没事之后,女孩一脸张扬地说:没事就吃溜溜梅!有人认为溜溜梅的广告一向因为过于强调张扬个性而显得三观不正,就算后来有明星代言加持,但品牌口碑却难以弥补了。
甲方只看市场,乙方只求速度
国内互联网广告乱象的原因在于,广告主只看市场,而执行方只求速度。
互联网广告行业内关于甲乙双方关系的段子近年来层出不穷。一方面甲方吐槽乙方成稿速度慢,跟不上需求;另一方面,乙方嫌弃甲方没有审美水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做好广告。事实上,这是双方的根本需求不对等造成的,双方关系不协调,也就难以生产出足够打动人心,能够积攒口碑的广告。
甲方作为广告主,只看传播速度,只看打了广告能不能带来收益,于是一味想要讨好最多人的趣味,只要品牌能够传播出去,底线就不是最值得考虑的因素。而在火急火燎的互联网时代,只要慢了一步就怕输了竞争,乙方在速度和市场的双重压力之下,只能快工出滥活,一边在心底咒骂甲方是不懂审美的土金主,一边交上最简易执行的方案,实在不行就搬来国外好的创意稍加修改,有的还美其名曰“本土化”,结果就像开头提到的洗衣溶珠广告,不仅没有改好,还因为把握不好尺度而引起更大的争议。
上篇:
下篇: